群里聊天,有位老师提出个问题:“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成长,是需要陪伴,是缺爱,我都不知道如何表达了!我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是谁研究的结果?是怎么研究的?数据在哪里?数据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得首先统一一下陪伴和爱的概念。
现在的家长普遍感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陪孩子”,陪孩子去补习班、陪孩子写作业是主要的方式。
那么这个“陪”究竟是不是陪伴?
有一个家长,非常委屈地告诉我:“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爱逛街的人,可是现在我为了陪孩子,总是下了班赶紧赶回家,给她准备晚饭,陪她写作业,我基本上连逛逛街的时间都没有了!”
孩子也很委屈地告诉我:“我妈总是看(一声调)着我写作业,就坐在我旁边,看抖音。抖音有声音嘛,就会吸引我的注意。”
家长认为自己牺牲了自己的休闲、爱好,全身心的投入“陪孩子”,可是孩子好像并不领情。而且不但不领情,还觉得自己是被家长“看着”,就是管控着。陪作业已经成为一大亲子战场,并没有我们期待的“陪伴”的温馨。
所以,也许我们该质疑的是,家长自以为是的“陪”可能根本就与“陪伴”南辕北辙。
陪孩子写作业?确定是陪不是干扰和管控?是不是陪伴,不能从家长的愿望评定,只能从实施和效果评定,就像“为你好”的意愿未必带来“为你好”的结果一样。
事实是家长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在这些时间里,家长对孩子做的却是干扰、管控,而不是陪伴。
所以,我认为,孩子缺的真不是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孩子确实缺陪伴、缺爱。
如果家长并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强行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却变成对孩子的干扰、管控,引起孩子反感,引发亲子关系冲突,真的倒不如不陪孩子,至少还能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到底什么是“陪伴”?
说起来超级简单,做起来特别难:以孩子为中心,看(四声调)见孩子,而不是看(一声调)着孩子。
比如,当你与孩子在一起时,你的第一句话说什么?
“今天有什么作业?快写!”
“快写作业,写完再/就可以去玩了!”
是类似上面这样的吗?
这叫发布指令,就是管控。
以孩子为中心的问法是:
“对于作业,你要怎么安排?”
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两种角度、两种思维方式,两种亲子关系!
有多少家长有这份耐心和谦逊去询问孩子、倾听孩子?
于是就可以知道孩子到底缺不缺陪伴了。
大道至简,就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之中。
亲子关系也不在心理咨询室和教科书中,就在日常的对话和相处之中。
家长从来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愿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想要实现这种美好的愿望,却不是靠命令、管控实现的。
因为命令、管控的方式塑造出来的,要么是奴隶,要么是反叛者,绝对不可能是拥有自由灵魂的可爱的人。
要我给家长建议的话,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就是能够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懂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重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更重要。
不懂的要学习,不要不懂装懂甚至自以为是地强行干涉、命令、管控。
适当的放手需要很高的智慧。
做不到陪伴,就需要学习,学会了再做。否则,就要承担南辕北辙、得不偿失的苦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