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 书名《简单的哲学》(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 作者: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皮得·福斯(Peter S.Fosl)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要看这些书?
在一篇讨论学习的文章中看到了如下的一段话:
知识受众,从其基本状况来看,就是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人群规模极大化了,这是一个可以有数据支持的现实。这样非常大一个比例人群的出现,而且恰好集中跟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同步。所以,这构成了知识付费的基础。
这批知识受众还有一些其他特征,它跟我们的教育情况紧密相关。就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大学教育,有一些核心缺陷,首先是整个都是“灌输”式教学,所以这批知识受众以填鸭方式成长,并没有学会“怎么学习”,都是伸手族,等着课程,完成考试,拿到文凭。整个大学教育的基本形态也是如此,缺乏讨论、自学、大量阅读、深度研究、小组研讨,没有建立主动学习、主动分析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知识受众的情况“并不乐观”,知道一些,但未必知道为什么如此,以及不会自行学习和整理知识。此外,还有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课程也故意没有逻辑学、哲学、方法学科——这些原本是能帮助人培养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
对其中“此外,还有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课程也故意没有逻辑学、哲学、方法学科——这些原本是能帮助人培养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这句话挺有感触。
同时,本书作者也在序言中写道:
直到最近,还常听到有西方哲学家声称中国人对逻辑一无所知,纵使中国传统典籍中显然具有许多极端的逻辑争论,却不能仅仅因为在中国古典时期没有形成正式的逻辑学,就认为中国人完全不懂逻辑。
这里作者是在表示不要夸大中国与西方哲学的差异,却也客观反映了“中国人不懂逻辑”这一观点的存在。这肯定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联想到之前的“课程也故意没有逻辑学、哲学、方法学科”,还是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同时,在序言中,作者还写道:
哲学看似毫不关心现实世界,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日常生活或实践的意义上,哲学是训练思维清晰度的一种工具,而这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包括科技和商业。
哲学要追问我们所行之事的目的和价值,避免我们执着于那些毫无目的或目标错误的事情。
先抛开这些大的概念,只从一个小的事实着眼,看一眼《计算机科学概论》(Computer Science: An Overview, 12th Edition)这样一本教材。
在计算机科学这一与机器打交道的领域中,这本教材还是不忘在每一章节的末尾加上一节名为“社会问题”的小节。
节选:
乔治·奥威尔在他的小说《1984》中想象出来的那些技术,其中哪些已经实现?它们的使用方法是否与奥威尔预想的一样?
假如由于工作关系,你必须生活在另一种文化氛围中。你会按照自己的本土文化习惯我行我素,还是会选择遵循所在地的异域生活习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会因跟穿衣打扮有关还是跟人权有关而不同呢?如果你是在本国生活,但需要处理因特网上各种外来文化的冲突,那你会坚持什么伦理标准?
很多类似的追问分布在不同的章节末尾。这种反思明辨的精神从这些微小的地方反映出来。然而问题简单明确,但想要答得精彩有说服力则最好用上哲学的那些工具,这也是《简单的哲学》这本书想要做到的:
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众多文献才能够掌握的内容,初学者抑或哲学家都能从中方便地找到,而这便是这套书的主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