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走近作家,作家同时也在靠近我们。这于我们读者,于作家都是过往不敢想象的。但事实上,这一切都在发生,因为网络,交通的便利性,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
读者会觉得,能见到自己欣赏,崇拜的作家,亲近他们生活的一面,除了觉得兴奋,更多的会是好奇,充满探究的意味。
苏童老师坦率说道:你们通过节目发现我们这么活泼,这么可爱,其实也是装的。跟你们年轻人在一起,老气横秋的话,你们谁理我们这帮老头啊?
他认为,想象自己心中的偶像(即自己喜欢的一些作家大神)忽然有一天来到了自己的跟前,会让人觉得很可怕。马尔克斯,托尔斯泰他们就如同天边的一道光,你每天都习惯仰望它,对着它,默念自己心中的远大的志向,描画自己内心的梦,这是一件很神圣而隐秘的事情。却因为他的忽然靠近,变得有点不知所措,有种幻想破灭,信念崩塌的感觉。
我们可以从作品可以分析背后的那个作家,他是个影子,一个躲在文字背后的影子。这是一个作品,在我的心中它是比较完美的。如果我们把影子拉到现实生活当中来,那它他跟你的想象本身就是不一样,就会造成偏差,就会导致理想的幻灭。
作家们更愿意做躲在文字背后的那一个人,这样很舒适,很安全,然后这样建立起来的,与这个世界更多的联系,都是有效的,也是唯一的,也是神圣的。毕竟作品是作品,作家是作家,不一而论。
他还拿余华老师举了个实例:你读《活着》会想象其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无形中就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作者形象。而当你看到余华本人,你发现原来他是这个样子的,你就会有一种崩溃的喜悦……
距离产生美,美置于朦胧状态,更为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