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能定终生的并非一考

能定终生的并非一考

作者: 吴理数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22:17 被阅读48次
    6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以前常听人说道,一考定终生,可现在渐渐觉得,此话未必当真!

    01  1988年我参加高考,发挥其实不错,尤其是数学,接近满分。但是高考结束了 ,人生才刚刚开始。

    比如填报志愿,作为农民的后代,跳出农门是唯一的愿望。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有三只书包袋,父母在社办企业上班,经济不宽裕,父母除了白天上班之余,还要起早摸黑忙自己的私有地,尤其是双夏农忙季节,我已经是十足的劳力了,拔秧、种田、割稻,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如果一直都留在农村,将来是可望得到的,而离开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入大学。

    我和大妹妹小学时读书都不错,属于村里人所说的他人的孩子,这其实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当年妹妹初中毕业,中考发挥出色,以全校前几名的成绩考入卫校,也就是说当我考大学时,妹妹已经被录取,如果我不能考入大学,感觉有点丢脸,不如妹妹。为了尽可能快、尽可能稳地考入大学,跳出农门,我选择了读师范类学校,因为当时有师降分,只要填报师范类学校,不到专科分数线的,还可以降分录取,所以,填报师范类学校是最保险了。

    当时考大学是先估计分数,再填报志愿。我是在奉化二中北平房裘建军老师的寝室里填报的,记得当时还有王成意,李立波等同学在一起。如前所述,估分后大概会上专科线,但不确定是否能上本科线,所以,心理定位基本是“师”到底了。听李立波说,他姐姐在浙师大读地理系不错,还可以公费外出旅游,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地理系的外出考察。就是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和王成意两人,在第三志愿上填了浙师大地理系(当时地理系没有本科),我还曾听说有同学的姐姐考到江西财经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感觉这学校不错,可是又担心分数不够,于是折中一下,在第二志愿填报了江西财经学院的一个师资班,反正跟师搭界,总会有点希望吧。最后是第一志愿,总不能空着,还是师范吧,那么本省内就还是浙师大了,考虑到数学发挥不错,就数学系了。

    结果,分数出来,超过本科线,进了浙师大数学系,而王成意同学也上了本科线,可是进了浙师大地理系,两年后作为优秀生统配进了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可见,进师大数学系,是为了跳农门后的偶然。但在当时,尤其是奉化二中毕业的学生,类似于我的,却又不是少数,所以我们同学中当教师的偏多。如果是在奉化一中毕业的,家里又是居民户口的,想法就不一样了,若不喜欢当老师,那就绝对不会去填报师范了,可以报浙江医科大学,或者浙江工学院等,按自己的喜好来选,实在不行,大不了等待单位招工,有不少同学没有上大学,但后来招工进了镇海电厂、奉化的供电局、信用社等单位,从毕业到现在的过程来看,比当个教师轻松不少,而且待遇也不错。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家庭出身决定了你的专业方向。

    02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这期间每隔三年总有自己所教的学生考大学,虽有关注,但不是很关切,直到近几年。一方面,同学、同事的孩子这几年上大学的比较多,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孩子也要面临这一关了,所以对高考关注又深入了,发现能定终身的仍不是一考。

    去年暑假,去安吉参加大学毕业二十五周年同学会,同学产少兵的儿子当年考入清华,大家由衷地感到高兴,在微信群里不断祝福,而同寝室同学戴柏雄的女儿在高二时就因为竞赛出色被北大预录取,同时,考入上海交大、浙大、中国农大等名校的孩子也有不少,是现在大学扩招后考大学方便了吗?显然不是,我的小学同学的一些孩子,考不上三本的都有不少,其实如果把时间后退三十年,我们就是处在城里的居民户,而且是学历较高的一拨群体。

    而这些考入名校的孩子,大都是通过自主招生,或者三位一体的方式进入的。这种选拔方式重在能力与应变,看知识面的广泛,重生活半径的大小,很明显,父母是农村里的孩子就吃亏,而长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孩子,则更是无法应对,那怕是拼命用功,用高分裸考进了名校,也会因为不知道共享单车、不了解智能设备、没有经济能力去和同学一起旅游而感到自卑。

    而另一方面,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一路下来,各种辅导费用的巨大差别,也导致了许多孩子在起点上就不在同一起跑线。就现在的浙江的高考模式下,选考学科和英语的成绩可以考两次,分两年内考完,就有利于学生利用课外辅导各个击破,极端的家庭,甚至可以考虑,一年高三分两年考,一学期专攻一门选考,复读的一年即高四第一学期再攻克一门选考,然后集中精力对付三门学考,成绩上会有质的变化。

    但是,一定要这么追求高分吗?也许孩子的智力上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或者兴趣不在学习上呢?也无妨!

    如果说,当年的我们考大学主要目的是“跳农门”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现在我们这一批人的孩子其实已经没有这个压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其实已经为他们提供了条件,那就是从事自己合适的职业,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把他们的特长发挥到极致,那也不差啊。而如果能够有条件,孩子恋爱时双方是门当户对的,一般事业或公务员家庭就可,不必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当他们结婚时,已经是有房(如奉化城区)有车而无债,生个二胎也无太多经济压力,那不就行了吗!按这个设想来说,考大学时,浙大以下的大学基本上差别不大,二本、三本已经无所谓。

    但是,前提条件是能提供这个平台,或者说,能定终身的不是这一考,而是这个平台。

    看似不公平,但其实又是现实所在,不公平也许就是公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能定终生的并非一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ws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