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认为,语言只有存在环境中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他提出了语境这个概念。
语境有三种,第一是文辞语境,指的是结合文章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是文体语境,指课文的整体规范和风格。我们常说解读文章首先有文体意识,即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哪一种体裁。
第三是文化语境,是课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解读文章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读文章就要读懂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读懂作者身上所传承的历史和文化。
王崧舟老师以《花钟》一文为例,谈了如何在文辞语境下解读文章。
老师们讲这篇课文时,一定会把第一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因为这一自然段存在着大量的典型的语用现象。
第一,作者在写时间的时候,时间所在的位置不同,前六句时表时间的词语都在前面,后三句表时间的词语在后面
第二,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不同,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三点,傍晚六点,7点,晚上八点,九点。有的只是单纯一个时间词,有的加了修饰语,有的加了表示范围的词语,有的既有修饰语,又有表示范围的词。
三,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开花,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开花了,欣然怒放,苏醒,舒展开,开花,含笑一现。有的表达很简洁,有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四、句式有变化。前四句是时间+花名+开花,后三句是花名+时间+开花
如果不在文辞语境下去观察,去解读,我们会把目光落在那些拟人的修辞方法上,体悟到这些句子的优美和生动。
如果我们从文辞语境下去观察,去解读,发现就截然不同了。我们看出的是变化,是节奏,是动静相生,是张驰有度,繁华和简洁相对,生动和朴素共生,节奏就在这样的变化和对立中产生了。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节奏?大概有这样几个步骤。
首先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看看从那些写鲜花开放的词语中能发现什么?同学们会发现他们相同的地方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接着请学生注意课文当中还有午时花和夜来香,请你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它们改写一下吧!
接着思考课文为什么不这样写?是因为作者水平有限,写不出来生动的拟人句了吗?
这时候让同学们读原文,读改写后的文章,通过对比感受语言节奏的变化,然后把节奏这个词语展示给学生。
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当中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把他们都加上左右,或者都去掉左右,再来读,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的节奏,体会语言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