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正医德医风,重塑医护形象,涉及民生民意,关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千丈之堤,溃于蚁穴。医护人员思想缺位,行为出格,损毁的不止是社会形象,更牵扯着伟大事业的稳固推进。
廉洁从业,恪守准则,筑牢贪欲防线,保守清廉底线,敬畏纪律高压线……从医10年,如此警句不绝于耳,早已烂熟于心,外化于行。黑龙江省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处理暂行规定出台后,这部导向鲜明、问责严厉、监管全面的纲领性规定,为自己和同仁们再次点亮红灯,敲响警钟,犹如一面镜子,无时不提醒自己 “正衣冠、勤洗澡、净自身”,又像是枚“紧箍咒”,督促自我清清爽爽履职尽责,干干净净做人行事。
随着单位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收受“红包”暂行规定》的不断深入,我的思想站位逐步提升。“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每当经过急诊楼,墙外LED屏幕上凸显的这16个字,深深促动着我的视觉神经,心中不禁反复试问自己:这不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业追求吗?你,做到了么?
诚然,治病救人是医生天职,拒收红包也是恪守医德的表现。从事医务工作确实是一份辛苦的职业,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永远都成正比,特别是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加班加点是常态,备班调班成自然,几乎难有假期享受。即便如此,他们很少抱怨。因为,让患者重获健康的喜悦是旁人无法体会的,职业的荣誉感可以冲淡一切疲惫。尽管工量大、牺牲多、贡献实,这些都不能成为收受红包的理由和条件。“向红包说不,让歪风无路。”破除就医求治潜规则,还原风清气正,阳光透明医疗环境迫在眉睫。
对照规定内容,我深入查摆,剖析自身,溯本清源,感触颇多。
一是牢记职责使命,行动无愧于心,做拒腐蚀永不沾的表率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殚精竭虑医治患者,夙夜为公发挥作用。强化廉洁自律宣传教育,召集亲友、同学集中学习《暂行规定》,统一思想认识,严格执行规定,严禁落实要求钻空子、搞变通、打折扣,坚持长吹枕边风,常拉衣袖,切实抓好身边人管控,确保思想不松懈,行为不走样。
二是严守政治纪律,信仰无愧于党,做争一流走前列的标杆
回顾点滴成长,得益于组织的培养,有赖于同志的支持。不忘初心,坚定信仰,更是我价值观的根本遵循。日后工作中,我会以百倍的热忱投入到学术领域,致力打造医务水平尖兵,助力我院科研学术再结硕果再攀新高。同时,履行监督制约责任,对收受红包行为进行跟踪问效,早发现早干预早劝回,不光治病救人,还要防腐正心。
三是优化服务水平,口碑无愧于民,做医治佳百姓赞的楷模
坚持以职业道德为最高行为准则,似患者为家人,把患者的事当家事,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话语权,时时处处体恤疾苦,掌握需求,排忧解难,增进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