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0
要走出固化模式,就呀对自己狠一点
家庭教育模式当中处处体现着自己的情绪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
传承的父辈教养模式
孩子在所有人面前发脾气,父母亲忍着生气和愤怒像一孩子和平解决,但孩子却不明白,也不领这个情。越闹腾越严重,父母亲抬起手打起来孩子,气孩子如此的没有礼貌,如此的不懂事,而孩子却不理解,孩子眼神里都是对家长的怨气(害怕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不服气)。这种教养模式一般都是传承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压力状态下就自己蹦出来了。想要改变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在面对这种情况是,发现自己身体的感觉,有要打孩子欲望的时候,马上停下来,离开一下,给自己一个时间缓冲,同时要告诉自己不要做体罚的暴怒家长。
2.孩童模式
面对孩子的撒娇,耍脾气,唧唧歪歪,撒泼打滚,还能够把控自己的脾气,觉知还是会帮助到自己的,让自己有反思和调整的时间,而当孩子当着众人的面做出不适宜的行为,或是不礼貌的行为,或是“拆穿大人做法和想法”的时候,这是让大人很难处理的,也是很强没面子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到底谁要来为此负责?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和发生问题的角度看,是大人负主要责任,孩子负次要责任,可是压力下孩童模式更会起主导作用,那就是推卸责任,因为自己不想变成“被处罚的人”。所以孩子就变成了全部责任人,这明显也是自己的逃避。想要改变就要对自己狠一点。面对这种情况先骂醒自己,告诉自己休想逃避,你是家长,孩子只是在展示着你的所做所为,所以你要负起责任来,离开现场,思考自己的过错,思考自己的言行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不是平时不在意孩子的天真烂漫,可在外面的场合孩子的天真烂漫就变成了没规矩,没礼貌了呢?
你不可能改变任何人,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你若让自己变成受害人,一切都没用,想要跳出来,每当要骂孩子,打孩子的时候,先把自己骂醒,打醒。随后在思考你做了什么让孩子有这些行为?
言行律已,身教大于言行,你接受不了的,往往是你需要调整和改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