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搜索“童话ABZ”关注
你打开了童话的第31篇写作
笔记输出-《自我发展心理学》13
防御型思维之应该思维
■ 小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有更懂我们、更爱我们的父母;
■ 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成绩;
■ 工作了,我们应该进更好的公司,赚更多的钱;
■ 为人父母了,我们就觉得子女应该更听我们的话
……
对我自己的应该思维
对世界对他人的应该思维
今天讲 对世界对他人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沮丧。
几乎所有消极情绪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
案例:
妈妈嫌弃儿子拖拉不懂事,早上赖床,晚上做作业拖拉。
妈妈觉得,儿子应该聪明、听话、乖巧、懂事。妈妈越想矫正儿子,两人的关系越僵。
--
案例:
小A刚换工作,有一个同事B对他爱理不理的。
小A非常生同事B的气,发誓要在业务上超过他。
如果同事B有比自己做的好的行为,小A就会非常焦虑和沮丧。
背后隐藏的应该思维:
小A觉得,所有同事都应该对他好。有同事对我不好,我就生气。
我应该超越对我不好的同事。超过他我才舒服。
同一个行为,做出这个行为的人的想法不一定不同。
可能是愿望,也可能是应该思维
想要儿子变乖,想要超过同事。这些事情本身没有不合理。
但是如果出发点不一样,那区别就大大不同了。
我希望儿子变乖,我希望超过同事。与孩子应该变乖,我应该超越同事。区别大大不同。
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个一本质的区别:
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的愿望不一致。
我是愿望的主人,我支配着愿望。
应该思维支配着我,我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这样我就失去了自主性。
▼
为什么这件事不是必须(应该)的,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理由列出来。
当我想这不是必须(应该)的时候,就从应该思维中解脱了。
当一个人说“我一定要做到!”
他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到这件事,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而是关于她自己的。
我决定不了这件事能否做成,我能决定我自己愿意为这件事投入和奉献多少。
把决心做一件事看作是一种愿望,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事情,会让我变得更灵活。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我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设想,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我的脑子里就会一直有很多“这个世界应该如此”的图景,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图景时,我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怒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最初来源于你对这个世界过于乐观的想象,现在又变成了你对世界悲观的理由。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