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河
最近,米粒购得蚕宝宝数只,每天晚上给它们喂桑叶,看着它们傻乐,开心得不行。
今天,我还被委派去给她的宝宝们找桑叶,因为找对了人,顺利获得肥美鲜嫩的叶片。回到家中,看到蚕宝宝们一个个抬着头,满是对食物的期许,我也没有等到米粒回来,就私自给喂了几张桑叶。
看着蚕宝宝们小嘴一动一动,把桑叶吃出一个个圆溜溜的小洞洞,情不自禁想起小时候外婆家喂蚕的情景……
外婆家住坝下(相对山上,海拔较低的地方:作者注),多桑树,故许多人家都养蚕挣钱补贴家用。
我记得那个时候,蚕种都是以"张"为计量单位的。在一张大概16开的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卵,不知道有多少个,数不胜数。外婆一般选择喂半张。
也记不清会多少时间,蚕卵会破壳而出,一个个的小生灵开启了它们的蚕生旅程。由于它们特别特别微小,因此占据不了多少地方,只需要把它们放在一个簸盖(一种竹子编制的圆形的浅容器,用于盛装粮食方便晾晒,当然也可以用于养蚕。作者注)里即可。那时候的它们,身子小,嘴更小,应该是吃不下大张的桑叶,还得用剪刀给它们剪成细丝以方便食用。
慢慢地,蚕会长大,簸盖就显得拥挤了,需要不停地给它们改善"居住条件",也就是不停增加簸盖,不停给它们乔迁新居。原来小小的一张纸,假以时日,就会成需要十多个簸盖来装它们。为了节省空间,得用木头钉成架子来放簸盖。这个时候,它们蚕食桑叶的速度可谓叹为观止。尤其在宁静的夜晚,只听得"沙沙沙……"的声音,要不了多久,铺满的桑叶就会被吃光,剩下的一些光杆杆和满簸盖的蚕沙(即蚕的粪便,作者注)。这个时段,每天晚上得起来给它们添加几次桑叶,很是不容易。外婆决定养"半张"蚕,想必也是跟家里能够供给得起的桑叶密切相关吧。
隐约记得,蚕从纸上的卵变成即将吐丝的成蚕,会经历四次短暂的断食过程,专业术语叫"眠"。快到"四眠"的时候,就得给蚕宝宝们准备结茧的材料了。外婆会割回来很多新鲜的蕨类植物晒干,蓬松、通透的特性,最适合蚕在上面做茧。
准备就绪后,把干蕨类植物平铺在簸盖里,就行成了蚕宝宝的"山"。当"四眠"后的蚕变得浑身亮晶晶的时候,就需要把它们一个一个请到那样的簸盖里,美其名曰"上山"。成熟一个请一个,它们就会在"山上"占据喜欢的地形,开始吐丝,作茧自缚,最后把吐完所有的丝,把自己变成蚕蛹。
这个时候,就需要小心地把蚕茧一个个取下来装在一起,拿到专门收购站去卖钱。我已经记不得"半张"蚕种养出的蚕茧可以卖多少钱,但似乎还是不少。
然后,蚕茧就会被送到丝绸厂的缫丝车间,经过复杂工序,变成丝线。然后,丝线被纺织机械纺在一起,成为普通人高不可攀的丝绸。
时过境迁,姥姥也已经去世多年,老家也没有人养蚕了,当地曾经风光无限的丝绸厂早已荡然无存了。或许,现在的丝绸,是通过更集约,更高效的产业链来生产出来的吧。
【说明】蚕生长的过程,因时间久远,早已记不清了,如有谬误,请以科学为准。随便记下的文字,是记忆碎片的组合,完全不具备科普性。
2024.4.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