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意中发现了,潘庄村有一个拉小板的大市场,对我们来说,是商机也是一种挑战,因为这里距临清市木材市场,只有三十多里地,倘若有人发现了,作为外地人的我们,就失去了竞争力。
但当时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我们空车去临清,中午拉回来就去潘庄冯大哥那里卸车,然后回家,就这样空车走空车来,就把钱挣到了手,真是既轻松又惬意,但是,我从潘庄村很多同行嫉妒的眼神里,感到了一丝不安,我预料到了危机。
果然不出我所料,待到第二年的开春,我们再去临清,就有了很多的拉大树枝的车辆,而且大部分都是潘庄村周围的人,更有就是像冯大哥那样,自己加工的小老板,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大树枝的价格很快飙升,到后来,市场里都到了两毛多一斤,而且市场的管理人员,把所有的车辆都编了号,每个月都要拿管理费,我记得当时我们的车编号是012,可想而知,到我们这就已经12辆车了。
我和小林,不是因为价高不敢要,就是因为太少装不满车,经过了几天的空车,我们不得不退出临清这个大市场,我们这一对搭档,也不得不暂时的分开,小林照常去收他的棉花,而我也不再去那么远,只在陶镇周边,碍着熟人关系,或多或少的拉一些,倒也勉强度日。
因为这个时候,我的很多同行都己退出,我重回陶镇,也算名正言顺,因为之前旺哥还有王哥他们都给我通了电话,说陶镇虽然大树枝是少了些,但是只要我去,一辆车还是可以的,就算没人伐树,每天到各个场子里,去收捡一些料头还有合棺材剩的板块,也能换些钱。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我转了一大圈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又开始了我原来的生活,虽然挣得不多,但每天都有,只不过,原来往家里拉,现在就要到城里去送,虽然有点儿远,但那段日子,对我来说还算过得去。
再后来,桐树越来越少,速成杨慢慢占据了市场,于是,临清那边就过来了拉杨树枝的三轮汽车,记得初次碰到的是临清的老葛他们天妻俩,开着一个带司机楼的大车,每天跟着上地里去装,然后拉回家走,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这一带还没有收杨树枝的地方。
就这样,陶镇又多了个拉树枝的,大树枝归我,小树枝找老葛,但后来发展成,老葛每天都拉不完,而我却装不满车,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终于又有了转机……(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