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76c04c59ba8a823f.jpg)
杨绛先生说:“人生是一场修炼自己的过程”。恼怒生气、忧伤惆怅、计较抱怨都不过是人的本能。而有悟性的人,却能不断自我修正,在岁月沉淀中变得通透豁达。心宽路自通,心阔烦自少。生活是好是坏,在于一颗心够不够宽。经历多了就会明白:没有谁一生下来,就能如此波澜不惊。所有的情绪稳定,不过都是岁月沉淀下的格局造就的。格局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有的人胸藏万壑,目之所及皆是美好,心境自然平和;有些人纠结于琐事,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情绪自然烦躁。心大了,任何事都是小事;心小了,任何事都是大事。
古语有言:“眼中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情绪不好,说到底还是格局不够大。
不同的格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有的人胸藏万壑,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美好,心境自然平和;有些人拘泥于琐事,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情绪自然烦躁。
格局大了,情绪就顺了
曾经有人把坏情绪,比作一滴墨汁。墨汁滴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落在大海里,大海依旧是碧波浩渺。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对于一个胸怀广阔的人来说,再多的琐碎、再烦的烂事,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1999年,王朔洋洋洒洒写了篇两千余字的文章,名为《我看金庸》。在文章中,王朔将金庸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他认为金庸的成功,不过是侥幸。对于王朔的全盘否定,金庸不仅丝毫没有生气,更回复说:“八风不动!”他还亲自写信给王朔:“您的批评,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简简单单一句话,完美地彰显了什么是大侠风范和容人之量。
俗话说,胸中有沟壑,无谓言语间。
格局大的人,不会为了言辞上的挑衅,恼羞成怒;更不会为了无端的争论,沮丧不休。所有的烦扰,都能用最平和的情绪消化,并浸润成生命中的涵养与修为。格局大了,一切事都不是事了。
比控制情绪更重要的是修炼格局
杨绛先生说,人生是一场修炼自己的过程。计较抱怨、生气恼怒、惆怅忧伤都不过是人的本能。真正有境界的人,却能不断自我修正,在岁月沉淀中变得通透豁达。杨绛年轻的时候,忙于创作,便找来保姆阿菊,帮忙分担家务。阿菊初入社会,做起事来毛手毛脚,时常犯错。
有天傍晚,阿菊在做饭的时候图省事,没插漏斗就往炉里灌油。结果油溢了出来,遇上火苗,瞬间就被点燃了。一时间,厨房里浓烟四起,灶台上的火苗,快要蹿到房顶。杨绛闻声赶到厨房,眼疾手快拿起洋瓷罐往火源处一盖,这才熄灭了火势。
看到烧焦的饭菜,和漆黑的厨房,杨绛原本有些生气。但转念一想:事情既已发生,再多的责怪也是无用,不如就此了之。杨绛的宽容大度让阿菊也倍感惭愧,自此她彻底改掉了粗心的毛病,再也没有犯过错。作家何权峰说:“气度变大,抱怨就变少。
格局够大,问题就消失不见。”情绪上头时,与其费尽心力去忍耐,不若先把心境喂大,提升格局。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主张推广白话文,让信息迅速传播到大众之中。当时的旧学文坛的领袖林纾,对蔡元培的这一举动十分不满。他在文章中把蔡元培写成了十恶不赦的阎罗王,以此发泄。蔡元培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场有些错愕。但思忖一二,他还是当即写了回信,解释自己推广白话文的初衷。
随后,他更将刚写好的书法送到林纾家中,请他指教并题序。蔡元培的宽容大度,让林纾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恶语相向,双方矛盾尽消。演说家安东尼·罗宾说:“杰出人生的秘诀,在于懂得如何控制情绪这股力量,而不是被这股力量所反制。”一个人的格局达到一定高度,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能被无声化解。因为他人的过失,不过都是拓宽自己心胸的利刃;别人的刁难,不过都是锻造自己格局的武器。把格局放大到一定的层次,所有让你愤愤不平的事,最后都会变得云淡风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