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共产党都100岁了,我还这么小?”“妈妈,为什么姐姐在家里老是对我生气,一出门就好了?”“妈妈,为什么手上的大拇指最短,脚上的大拇指最长呢?”……
妹妹的问题很多。
“妈妈,为什么要有个妹妹呢?我一个人不无聊啊!”“妈妈,你那些不好好读书的,成绩不好的同学都怎么样了?”“妈妈,航天员怎么睡觉呢,怎么上厕所呢”……
姐姐的问题也很多。
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驱车奔赴兴趣课堂,已经成为工作之余的常态。新的学期开始了,又开始新的赶场了。
一路上孩子们总是有很多为什么要问,有很多问题要回答。可我不经常能全答上来,也尽量耐心地回答她们,有时候也趁着问答的机会“说教”,但是有一点我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今日又看周国平老师的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看到第三辑《心智的品质》中《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我突然也更加坚定了,和孩子们“唠嗑”的决心。
我不是无所不知,也不是一无所知。但却在她们的问题世界里,与她们一同作个孩童,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记住她们的问号,也记住自己心中的问号,然后一个又一个地去解答,去发现,与孩子们一起去思考,一起去讨论。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起查百度百科。但是我不想这个成为孩子们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也许以后学校的教育会更加落后于孩子们获取知识的进度,但是依然要保持一种探索精神,去实地考察,去现实寻找,去感知体验,我觉得这样才是最应该要引导的方式。
所以我的对话中,越来越少地用到,“来,我们一起百科吧!”而是换成了,“等有机会,我们亲自试一下,或者等哪个周末,我们去哪儿体验一下。”
这是我的心智觉醒,也是孩子们的关键时刻。以前只知道孙瑞敏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如今也知道了周国平老师的《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我也果断订购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很便宜,只有十多元钱,真心不贵,我特别期待。期待这本书也能给我如给周老师一样的感觉,打开一个很特别的世界,在一个一个问题中,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孩童对话。
我从来不认为读了一本书,就一定能成功,甚至就能让孩子们将来获得诺贝尔奖,甚至都不认为上了一门兴趣课,就一定能养成特长,让孩子们走上那条专业道路。但不去读,不去上,不去尝试,我不知道的更多,也不知道孩子,到底会喜欢什么,热衷什么。
所以周国平老师大可不必担心推荐了这本书,会对我们造成困扰,但我认同他说的那段话“它可能会帮助许多孩子获得比诺贝尔奖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提问权利的坚持、对真理的热爱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
如果一本书,能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已是抽到人生大奖了,正如我获赐了两个女儿一样。我觉得她们纯粹,她们善良,她们真诚,她们脱俗,胜过我们这些大人。我始终用敬佩、欣赏、赞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但绝不宠溺,绝不放纵。
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所以,我们是跟伟大的人在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伟大的人。跟他们一样,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做事只凭真兴趣,不受功利和习俗的支配。”
期待,我们的对话,在书本的指引下,会上来一个大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