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全书没有深奥的教育论述,没有教条式的文字,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动及震撼。
这不仅是一本对芬兰教育的透彻剖析,也是一本提供给忧心孩子未来的父母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现代父母是焦虑的,担心孩子学的不够多,担心孩子跟不上成长曲线,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输掉人生。
但人生终究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只有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学习不是为了争冠军,而是为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芬兰是千湖之国,也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在17世纪的典章定下了规范,凡是即将结婚的夫妻,都必须要会识字才能步入礼堂。这是一种深深的信仰,唯有教育和知识才能延续发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
教育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
所有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历程也都一样,唯一差别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如何有深度的去理定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教育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
芬兰人是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的,唯有靠着教育才能走出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 。在教育改革中他们让教师发挥所长,创造其专业地位,使社会对教师刮目相看,并且十分敬重教师。
在芬兰的教育理念里,对于我们一般所谓的后进生,没有人会放弃他们,不但教育体系不放弃,也千方百计让学生不要自我放弃。他们认为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关怀,后进生也会不断进步;他们会分层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去陪着那一群不一样的孩子,直到他们学懂,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得课本和生活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学生的自尊与自重。试想想,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于后进生的不抛弃、不放弃?
在我们的中国式教育里,成绩好的被捧上了天,成绩差的被踩入地。很多后进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已被贴上标签,有哪些是心甘情愿被归到那一类,有多少是制度和老师先放弃了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辛酸。
有时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真挚的脸庞,心中满是遗憾。如果是制度先放弃了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能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要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脑儿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 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和资质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希望父母和老师能牵起每一个孩子那双学习的小手,给予爱、希望、耐心和力量。你们的不离不弃,总会换来他们绽放的时刻。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用爱去启发孩子那颗学习的因子,让学习能力不同者都能获得不同的关注。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