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家乡初中视导,学校已不是曾经的那个学校,百分之九十的人已不是原来的人,原来的老伙计仍坚持在家乡任教的没有几个了,大多数都是陌生的年轻的面孔,不禁感叹,物换星移,岁月匆匆,今非昔比啊!
88年18岁的我师范毕业后就在家乡的初中任教,到10年调到县教研室上班,在家乡一干就是22年。
人生能有多少个22年,大好的青春时光都贡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那些年,我根本都没想着往县城调,一个农村出去上学的小姑娘,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单纯地以为哪里人回到哪里去,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分到家乡就踏实安心地在家乡干一辈子,二十多年来,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是学校家乡最信得过的老师,丝毫没有想到要动动地方。
那些年,教师队伍非常稳定,调到县城的人凤毛麟角,基本上都踏踏实实待在乡下,后来的几年,人的思想开窍了,不安分了,开始陆续往县城跑了,慢慢的,原来在一起的年龄稍大的玩伴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我也有了想往县城跑的念头,但苦于无有权的领导熟人,苦熬了一年又一年。
想往县城调,一方面是年龄大的同事一年一年见少,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儿子到县城上初中的问题。和儿子一起玩的小伙伴由于爸妈调到县城都跟着到县城上学了,我也想让儿子到县城上学,可是我和他爸都不在县城,只有让儿子住辅导班。
那是一段煎熬的日子,儿子刚住辅导班,由于没离开过父母,心理上不适应,太想家,每天下午放学都给我打电话说让我来县城陪他,可我晚上还有晚自习,况且乡下到县城天黑都没有公交车了,我刚开始往县城跑过几次,后来他再打电话,我都好言相劝,说今晚课调不开,确实去不成,明晚一定去。每天晚上做饭时,我都不敢听见电话响,一听见电话响,就知道是儿子打来的,就这样,我跑了大概半月时间,儿子终于不得不适应了,不再应记着让我去陪他了。
由于儿子上学这艰难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我一定要调到县城的想法更加坚决了。后来,终于有了机会调到了现在的单位。
我所在的原来的初中,后来搬到了初中现在的位置。每年回去视导,见到原来的老同事都倍感亲切,都要和他们拉拉家常,叙叙旧情。
今天再次回到家乡,听说又有两个老同事即将退休,这学期新分来的年轻教师就有16个,特别是现在的校领导都非常年轻,副校长上班了五六年,干了两年教导主任,上学期升为副校长;现在的教导主任刚上班五年,其他领导班子、教研组长都是刚上班没几年的新教师。
校领导年轻化一方面是农村学校留不住人,这些年每年都有大批大批的年轻老师调往县城,分到乡下的老师干不了几年都飞走了,所以农村教师出现了断层,没有中间力量,教龄稍长一些的都干到了领导的位置。另一方面年轻的老师当领导也有年轻的好处,精力旺盛,干活利索,听话积极,有想法有创意,只要领导有方,他们会很努力把活干好的,也有能力把活干好。
看到年轻的老师,看到年轻的校领导,看到他们青春洋溢的笑脸,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深感年轻真好!年轻人,大有作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