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
《拆掉思维的墙》(2)

《拆掉思维的墙》(2)

作者: 当幸福来敲门_8043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18:18 被阅读10次

    作为受害者,最大的收获是: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最大的损失是:觉得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

    作为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的损失是:很有压力,面子问题。

    你是受害者模式还是掌控者模式?

    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掌控者则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面子问题,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一、受害者天堂的第一条法则:推卸责任、保住面子二、受害者天堂的第二条法则:安心做坏事三、受害者天堂的第三条法则: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真正的悲剧和受害者故事是有伟大的区别的,就是悲怆和悲情的区别。)有人迷恋超女,有人迷恋韩剧,而受害者天堂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迷恋受害者的故事:打开收音机,你会发现流行的歌曲中,有一大半是关于受害者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歌曲最容易获得认同。四、受害者天堂的第四大法则: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

    受害者天堂里面的人喜欢当受害者,还因为受害者最容易轻松获得理解和帮助。

    在受害者天堂,女孩子很早就知道,假装无助会获得男生的帮忙。女孩子们很早学会了在楼下面假装弱不禁风,让男人帮忙提热水瓶或者行李上楼。她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告诫:女人要懂得装傻,女孩子不要太能干,否则没有人会喜欢你。男士也被教育成喜欢这样的女生,他们发明出一系列广告词:女子无才便是德,楚楚可怜。

    在受害者天堂,职员很早就知道通过假装自己无能来获得帮助:啊,(嘴巴张大,挠头)这个我不懂,这个我做不来,能帮帮我吗?然后自己偷着干别的事情。

    除了职业乞丐,我们身边也有更多人以精神乞丐为生。如果你想轻松地获得帮助,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惨哭穷,到处诉说自己的伤心事和糟糕经历,然后找几个温暖的人待着。你很快可以轻松地出卖你的悲惨,换得足够的情感和物质支持。

    装着装着,他们自己开始变得无能、柔弱,他们一边把自己搞得更惨,一边吸取越来越多的情感支持。他们的内心半斤暗爽、八两自怜,享受身边人源源不绝的帮助。

    终于有一天,他们自己会完全进入自己编写的受害者世界,这个时候业余受害者会升级为一个专业受害人士——成为一个“情感黑洞”(心理学术语叫做边缘性人格),他们会无休止地寻求关爱,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抑郁、酗酒、暴食,带着过去的惨痛经历寻求帮助。当他们身边所有的支持者都被他搞得身心俱疲、无力支持的时候,他们会大骂一句:“原来没有人爱我,你们都抛弃了我!”然后跳到下一个好心人群体中去……如果没有好的帮助,他们的一辈子,都会以这个为生了。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主要为女性——在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他们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有权要求抚爱,因此他们无休止地寻求关爱。在精神科和其他各类卫生保健机构中,此类人格障碍最为多见。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感到他人的关心时,他们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为抑郁、物质滥用、饮食障碍和过去遭受的虐待寻求帮助。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反之亦然。

    五、受害者天堂的最后一条法则:自我伤害,绑架他人看到了吗?受害者母亲先是插自己一刀,然后要求女儿为这一刀负责。如果稍有迟疑,就再给自己来一刀——不信你不听!这就是受害者最高级的“葵花宝典”。

    所以当生活没有压力的时候,我们真诚地希望自我掌控。但是一旦遇到问题,我们的受害者模式又习惯性地带我们回到这个受害者天堂。受害者模式变成我们的心理吗啡,我们通过它来逃离短暂痛苦,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控的长久折磨中去。

    我们在这个天堂获得短暂的快乐和安全,却损失了自信、自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盼望。最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因为受害者深深坚信,自己快乐与否、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人手中。

    对生命屈服有很多种,最可怕的是那种喜欢被奴役。

    我说:“人家谈一小时就不去,谈三小时就去。你把去不去的权利,放在谁手上?”

    “对。”他若有所思,“他谈是因为他很需要我,但是我去不去应该由我自己决定。但是我真的很希望帮他。”

    我说:“我现在也在帮你,但是不是一定要你付费给我才算支持?”

    他说:“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其实我可以用其他方式帮他的。”

    他去新公司做好了他答应做好的事情,然后回到了原来的职位,开心地工作。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掌控者,我们往往会因为外界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意愿。不管是三小时还是一小时,都不要把你的舵,放到他人手上。

    老板可以掌控吗?公司可以掌控吗?当然不能,你唯一可以掌控的是自己。你不能够让你老公不抽烟,但是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心平气和与他沟通这件事情的女人;你不能掌控股票不掉,但是却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情,同时学会在下一次避免风险;你不能掌控运气,但是你可以开始掌控自己识别与抓住机会的能力。在这个故事中,你无法掌控公司和对方部门经理要不要你,你却可以掌控你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加被需要的人。Lily很快发现了自己的误区,她决定反击:掌控我的老板!

    你看明白了吗?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些什么。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

    拒绝受害,掌控你的生命。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容易讲的一句话就是:这不公平!

    你有没有发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讲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每次听到的时候你还在心里暗暗好笑,这句话就如同你妈是女人这样的简单明了。那是因为,慢慢地你开始了解,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吗?

    有人说世界是不公平的。每个人生下来的起跑线就不同,有人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父亲,有人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天赋,他们觉得世界太不公平啦!但是当你看到有人天生没有脚,有人出身于连饭都吃不上的赤贫家庭,他们又觉得这个世界还是蛮公平的。

    有人说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而每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都需要直面自己生命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你可以去创造的,与起点无关。

    这个世界上不怕规矩多,就怕不公平。他说得有道理,孔子不也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么?我说祝福祝福,希望你找到梦想中的公平。

    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所以我们总希望在另一个地方,幻想在那里有我们追求的真正公平。我们期待过富有、期待过结婚、期待过进城、期待过出国,但是这一切在你真正达到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依然面对一个不公平的世界。

    我帮助过很多孩子申请到前20名的大学,我知道进入一流大学不仅仅是SAT或者GRE分数的问题,同时还有很多综合素质——有没有参加公益活动,有没有独特的素质和领袖故事,有没有自己的愿景,有没有名校背景……但是上述这一切软实力很大程度与普通人的孩子无关,他们无缘昂贵的学习班、各种国际夏令营、各种课外锻炼能力的机会,甚至出国考SAT的费用。

    我也不想陷入一个关于绝对公平的讨论,或者其实我们总能多做一点的讨论。我只想告诉你我的观点:不管你跑到哪里,世界都是不公平的,我们既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

    难怪比尔·盖茨对青年人的10条忠告中的第一条就是:lifeis not fair,get used to it.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适应它。

    那些希望通过换地方来寻找公平的人,就像泰坦尼克号上的落海者,他们从一个船舱,逃到另一个船舱,慢慢发现这个地方也在下沉。

    所以如果有人对我说:“这不公平!”我的回答是:“是的,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我自己正在创业,心里非常清楚:当老板的不仅仅要看工商、税务、消防等所有人的脸,还要看下面所有人的臭脸。而且你还会发现,即使你当上了企业一把手,企业与政府之间还是不公平的。即使你当上了国家主席,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不公平的。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所以所有的宗教、法律都在追求公平,追求公平恰恰说明,世界是不公平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法学家、企业家最终遁入宗教寻找安宁的原因:他们曾经努力创造一种公平,但是当他们努力到达一个很高的高度的时候,却发现他们依然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不公平。比如梁启超,他在戊戌政变后精神沮丧,偶尔接触佛法,拍案惊奇,写到“社会既屡更丧乱,厌世思想,不期而自发生;对于此恶浊世界,生种种烦懑悲哀,欲求一安心立命之所;稍有根器者,则必逃遁而入于佛”(《饮冰室合集·专集》)。

    也许你终于长叹一口气,这个发现让你的受害者模式非常舒服,难怪你活得不够好,原来是因为社会本身是不公平的,这当然不是你的错。

    比较友善的想法是,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不公平,你可以找到一个自己能够忍受的不公平方式或者能够忍受的程度,然后快乐地待下去。

    我最喜欢的想法是,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不公平,那么你应该找到那个能让你改变的不公平,然后用你的方式去影响他们。这会不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

    如果你还年少,你相信世界是公平的,那是天真。

    如果你已成年,你还在寻找绝对的公平,那是愚蠢。

    我们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我们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一种对不公平的免疫力。

    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

    你有没有面对过这种明目张胆的不公平?比如说,在今天,北京的孩子可以以低得多的分数进入北京的高校,农村的孩子却往往连一本辅导书都找不到,只好一遍一遍地翻看课本。有一些人寒窗十年考得一个好分数,有些人通过赞助费,走后门,轻松挤掉属于你的名额。

    面对不公平,无聊的人抱怨、懦弱的人受害、聪明的人跟随、清高的人躲避,而勇敢而智慧的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掌控我们这个世界。我尊敬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不公平的人,一个人面对不公平的态度,最能反映他的品德。

    不公平就好像空气,充满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每一瞬间都在其中,无法脱离。关键是,在呼吸之间,你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让自己只是慢慢老死下去?其实我们总可以为自己的生命掌控些什么。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升职。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面子。

    我们可以掌控我们的政策。

    我们可以掌控世界的不公平。

    虽然这很难,但是值得。

    一、后知后觉

    1.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2.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只有受害的份?受害者模式其实来源于过去某个时刻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往往是:面对……我没有办法。

    无法拒绝别人要求的面子受害者,他们的脑子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也许是“我很孤独,我没有朋友不行”或者是“我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这样的故事。3.给自己一个新的掌控故事。

    找到这个故事,然后说服自己:过去的是过去,我可以现在就掌控我的生活。尝试把这个情况当成别人的事情,给自己写一封信关于掌控者的故事: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我觉得你可以做的是……

    二、当知当觉

    1.尽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受害者的情绪往往伴随着一种凄凉的自怜情绪,就好像痛苦得喝酒买醉的那种隐隐快感。一旦有这种感觉,就要注意,你的老朋友要来啦!

    2.让自己与这种模式待一段。

    别着急一下子摆脱这个模式,让这个模式与自己待几次,好好摸摸这堵墙的高度与厚度,真正理解和认清后再下手!

    3.尝试拆掉它!

    你可以开始根据自己的故事试着拆掉这堵墙,按照新的故事行动起来吧!

    三、先知先觉

    一个父母亲的受害者找到自己的掌控故事后,可以在给父母打电话之前重温一下自己的掌控故事:

    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即使他们完全不可理喻,你也可以选择不受他们的干扰。

    然后再打通父母的电话。

    四、不知不觉

    这是想要达到的最佳状态,有了这个心智模式的人,会发现自己体会到了那种久违的掌控自己生命的感觉。他们会轻松跨过那些生命中很多人止步不前的地方。偶尔还会回头看看那群被隔绝在自己思维之外的人——奇怪,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呢?

    恭喜你成为这个自我掌控的人。

    古:也就是说你谁都不想得罪,所以什么都做不了。你对所有人说YES,然后对自己说了个NO。

    紫:不能用“得罪”这个词,是我放不下。一个是我妈妈,一个是我爱人,如果没有他们,我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古:没有自己,你的人生有他们又有什么意义?拿你的男朋友说吧,他都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因为你也不知道。

    紫:如果我坚持我想做的事,牺牲掉的可能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如果是你,你可以放下你的老婆,也不顾及你的妈妈,然后就执意去么?

    古:如果两者真的完全冲突,我一定会选择先做自己。

    我们的父母很容易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放大,强加于他们的儿女身上。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儿女占用了所有的资源,所以也应该承担他们所有的希望。当资源付出到一定程度,这样一场对儿女爱的绑架就开始布局——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计划发展,我就要伤心,就要在内心压抑偷偷饮泣。我这一辈子把你养大,现在过得这么累,全都是因为你!

    很多父母一再告诫自己的孩子“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全部!只要你幸福,爸爸妈妈做什么都可以!”你觉得这是动力,还是压力?

    这个时候儿女脑子里面的心智模式也被启动了,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孝顺,让父母伤心是很罪恶的事情。这个时候叔叔伯伯邻居大妈也以同谋者出现,他们苦口婆心:父母还不是为你好?你现在还不懂,以后你就知道啦。

    最终这场打着爱的旗号的绑架一拍即合:儿女愿意为父母亲放弃自己的想法,进入父母为他们准备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生活之中。这种生活,父母亲在自己脑海里面预演多年,意淫不已,到今天终于由你来实现,他们感到无比欣慰。

    但这是谁要的成年。

    这是谁要的幸福?

    父母为孩子苦心写好一场生命的剧本,仔细打磨,多方求证,打理好所有演出成功所需的明暗规则,只等待孩子戴着面具,上场表演他们写好的剧本,等待他们在看台下的掌声。

    孩子带着怨气表演,最后无法掩饰内心的难过,摔面具罢演。

    后来,我在一个香山脚下的咖啡馆里的朋友聚会中遇见她,问到她这段婚姻的原因,她淡淡一笑说:

    “他什么都好,只有一个缺点,就是我不喜欢。”

    活在让别人为你设计的生活中也一样:这种生活什么都好,也许就只有一个缺点,那不是你真正热爱的生活。你可能会享受几天,然后忍受几个月或者几年,然后在最后选择放弃自己或者放弃别人。这里没有好结局。

    因为一旦当你决定进入这个我不爽—你们爽的双输模式,下面的循环就开始了。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还是你啊。

    因为你的懦弱、你的无主见,你会让整个家庭陷入我很不爽—父母不爽的状态。其实我们有更好的一个选择。

    我不知道那个学生最后有没有去和父亲沟通,但是我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幸福,而且拥有自己的幸福。他们只是想要看到你的那条路的希望。

    所以让你的父母亲停止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开始你的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而等到那一天,这个模式就变成了我很爽-他们也爽的状态。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你发现唯一能让他们爽的方式往往是:先让他们不爽。

    [图片]在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一、不要抱怨二、处理那些“忍忍看,或者他们是对的呢”或者“万一我要是错了怎么办”的想法。三、尊重他们,尝试沟通  面对家庭的压力,大多数人用的还是孩子的战术:把自己锁在房间,冷战几天;或者大哭大闹让自己很凄凉;又或者离家出走。这样的行动只会加强这个想法:你看,他/她还是个孩子。

    你不妨把自己的梦想想象成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你和你的父母对于“你”这个公司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占有一定的股份。他们有权利发言,有权利表达观点,而你也有义务认真倾听、考虑。但记得在关于你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男人负责工作,给家庭创收,他的任务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赚到最多的钱。

    女人负责持家,让家庭快乐,她的任务是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多的幸福。

    男人理智、坚定,他清楚地知道外面世界什么地方有机会,什么地方有陷阱。他了解一切知识,他制定出清晰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拿回来。

    女人温暖、包容,她清楚地知道家里的世界最需要什么,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怎样让家里更舒服。她了解一切的感受,她直觉出该做的事情,并且努力支持和给予。

    男人就是我们社会的自己,他按照社会要求的游戏规则工作,来获取更大的利益。

    女人就是我们的内心的自己,她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工作,来获取更大的幸福感。

    而那个家庭,就是你和我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男人)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要。而自我系统(女人)负责满足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女人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这个系统像不像我们的身体?社会系统好像我们的手,负责从外界摄取食物进入体内。而我们的自我系统好像我们的胃,负责把食物转化为营养,传送到身体四肢,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手脚有力量。

    如果你的身体营养不良,也许是因为你吃得不够好,但大部分时候,都是你的胃出了问题,你缺乏把食物转化为营养的能力。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给父母钱、给女友买项链和拥有自己的小家,这是你的幸福系统在工作,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告诉你:这件事情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该用这些钱兑换些什么,怎样才能够换回来最多的幸福和快乐。我们的幸福系统还有一个特征:享受当下。当你还在憧憬,还未得到的时候,你就进入幸福的状态了。这是我们的幸福系统的功能,就好像小时候春游前一天,兴奋得睡不着觉一样。这样我们能用很少的资源,有的时候甚至是一点点希望,让自己快乐幸福。

    而对小明的气愤打败了这一切,这是你的社会系统在工作。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告诉你:这件事情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别人怎么看,我有没有做的比其他人好。社会系统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它只有在获得“我比你好!”的结果后,才会觉得快乐。就好像小时候的考试一样,不管你是不是努力,考得比别人分数高才是硬道理。

    社会的你其实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其实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实也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与希望。对幸福来说,成功就是越来越近。

    [图片]谁动了我们的幸福

    一、我要比你更好

    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社会系统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

    但是真的会幸福吗?

    答案是不会。心理学家调查1万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的关系后发现,虽然收入在某种程度上起重要作用,但人们更看重与别人比较的结果。

    不要忘记社会系统的运作方式:与他人比较,然后超越别人,然后获得短暂的满足。在这个系统下,你很快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年终奖拿10万的人,有比小明烂一百倍却比你活得好一万倍的人。于是你的社会系统会帮助你定下一个目标,然后再继续挑战……然后是更高的目标,继续挑战。他说:“如果朋友年薪是他的双倍,一些人可能年薪100万英镑(约合303万人民币)都不觉得快乐。”“一些人住着大房子、开着新款汽车,但如果在熟人圈中房子不是最大、汽车不是最新,他就感觉不到这些物质本应带来的那份快乐。”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二、““帕霍姆情节”是不是就是指那种有手无胃的人?这些人有强壮的手脚,却没有胃。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只有饥饿。他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其实人只需要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土地。

    总有人会比你更成功!你总能得到更多!被社会系统接管幸福系统的人,像在食物中饿死的无胃人一样,永远吃不饱。正如我前面谈到的成功正态分布,成功从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社会先给我们定义“成功”(一个到达才允许幸福的资格),然后狞笑着让我们参与一场永远只有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社会规定的“幸福”永远是稀缺品,正如2012的股票。

    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二,我要更多”与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帕霍姆情节”是不是就是指那种有手无胃的人?这些人有强壮的手脚,却没有胃。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只有饥饿。他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其实人只需要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土地。

    总有人会比你更成功!你总能得到更多!被社会系统接管幸福系统的人,像在食物中饿死的无胃人一样,永远吃不饱。正如我前面谈到的成功正态分布,成功从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社会先给我们定义“成功”(一个到达才允许幸福的资格),然后狞笑着让我们参与一场永远只有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社会规定的“幸福”永远是稀缺品,正如2012的股票。

    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从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系统开始接管我们的幸福?那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在我们没有把自己弄丢之前。

    正如故事一开始看到的那样,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是一体的。我们为了一块食物放声哭泣,为了一个拥抱哈哈大笑。父母亲也希望我们是那个样子,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身上的两套系统非常和睦,我们做的就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就是我们做的。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妈妈的爱。

    社会我马上回答:那我就需要考一个好分数。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爱好分数,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亲戚喜欢我。

    社会我说:谁让你不上清华上哈佛,大家都喜欢清华的。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戚喜欢的是清华,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受尊重。

    你的社会我回答:那就需要去当经理。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是经理受人尊重,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女朋友。

    你的社会我回答:那就需要一个房。

    他们俩慢慢明白一个道理:女朋友爱我的房子,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终于有一天社会我对自我说:你他妈的怎么搞的?我们俩一起出去混世界,结果每次都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不如你不要出来了!

    自我于是伤心地回到家里,发誓再也不出门。

    自我于是就这样慢慢萎缩,社会我也就这样越长越大。在未来的日子里,社会我获得了妈妈的“爱”、亲友的认同、社会的尊重,获得了女朋友和经理的名片,但是却总觉得内心空空的。虽然他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他却丢掉了自己的幸福系统,不懂得兑换幸福了。因为他很少获得过来自自我的礼物:内心的激情、动力、充实与宁静。

    我们很听话地长成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情感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长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

    就这样,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图片]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

    ——特蕾莎修女

    我说:“如果用你烦的时间来学习,有没有可能考研早就过了?反正是花时间,与其花时间郁闷,还不如花时间学习!顶多就是不过,那也多学习很多东西呢!不学白不学!”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7)=500h

    等待成本:5h×6×30=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看得出来,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连两个多研都考上了!这里还不算因为郁闷添加的起痘痘、鱼尾纹以及对学习的信心丧失等损失。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你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西方人说: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to die。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图片]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北京作家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突然双腿瘫痪。这个打击对他太大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到了死,但是他终于想到一个道理,死是一件始终会到来的事情,是一件无论你做什么也不会错过的事情。那你又何必这么急呢?反正不会有更大的损失了,说不定活下去还会有额外的收获呢!不活白不活!

    我们平常人,也许不至于面临史铁生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却会通过等死模式,让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永远死去。

    等待最好的道歉时机,是不是让你曾经失去过朋友?

    等待最好的表白机会,是不是让你曾经失去过爱情?

    等待自己准备到最好的状态,是不是让你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的一部分生命,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死去。

    等待与穿越清单:

    等待成本穿越成本表白还是不表白?1.焦虑、着急,万一对方不答应怎么办?

    2.焦虑感挡在你们的交往中,让感情降温。

    3.对方很可能觉得你没有想法,就答应别人了。1.一旦决定去说,内心就安定了。

    2.有可能成。

    3.万一不答应,就再来一次,谁说表白只能一次的!

    (续表)

    等待成本穿越成本不断地把考试(面试、尝试)延期1.担心考试分数太低、表现太差、自己没有准备好,担心别人会怎么看。

    2.焦虑,无自信,学习效率降低。

    3.耽误时间一两年。1.一旦确定要去考,内心就安定了。

    2.全力以赴投入学习。

    3.有可能考得很糟,那就再来一次。

    4.经常有超水平发挥的机会。道歉还是不道歉?1.他会接受么?焦虑……

    2.自己的愧疚感随时间递增。

    3.对方的受伤害感随时间递增。1.不管接不接受,我自己先爽了。

    2.至少让这件事情不会再变坏。

    3.如果不接受就再来一次!

    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到:“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所有的这些开始都有一个非常类似的特征:一咬牙给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承诺,然后享受几天结果达成的幻觉,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

    你会不会买一本书,其实你从来不看,但是你觉得好像拥有了其中的知识?你会不会制订了一个计划,其实你从来坚持不下来,只是享受制订计划那几天的快乐?把开始当成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我把他们称为“开始爱好者”。青鸟健身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有70%的人都是办了年卡去了一次然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开始爱好者”占人群的70%左右。

    心理学家统计,一个人谈到第三次恋爱,最容易结婚,谈过五次以后,恋爱的可能性直线下降——因为这群人太优秀,也有太多机会开始,相比之下,维持感情倒成了麻烦。职业发展不好的人往往不是能力太少,而是因为能力太多,所以开始也太多,慢慢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资深的猎头会告诉你,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十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不同的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在这里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来上新精英的职业生涯发展工作坊的学生,会发现有一个这样看似奇怪的规定。就是在上完这个课后,七天之内不准做出重大的决定。有的学员不理解,偷偷做出重大决策,一般三个月以后都后悔不迭——你在激动情况下做出来的决定,根本不足以让你坚持做下去。

    我一个美国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约会原则,在社交场合认识的男孩女孩,拿到对方联系方式以后的72小时之内,都不会给对方打电话。因为这被认为是一种尊重。72小时之内,你对对方的感情都只是生理冲动和激情。但是如果三天以后,你还是情不自禁,那么就好好投入这段感情吧。

    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个早夭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如果你要区分一个开始是爱情还是孽情,是投资还是消费,是职业跳槽还是职业跳楼,是冒险还是冒傻气,都可以这样判断。

    总的来说,开始是这么一个东西,它让人可以丢下不满的现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希望中去。但正是因为全新,所以你会损失很多过去。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那就是一个开始的价值。

    家人看在眼里,于是忙不迭地给他找活干——事业上面不成功,就找点其他地方的消遣,这个自古就是这样。要不干吗说失业去西藏,失恋跑丽江呢?

    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

    价格是来自统一规定的,每一个小体系都有自己的规定。工资1000的想升到10000,学位学士的想读硕士,硕士想读博士,科长想升处长等等。没有价格,就没有规矩,社会就不会有进步。

    价值是来自内心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书柜里面发黄的信纸,对别人不值一文,你却10000元也不卖,这就是价值。价值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让人活得幸福。

    在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不总是对等的。贵的饭店不一定好吃,有钱的男人不一定适合你,名牌的衣服不一定好看,关键是不是适合你的内心,你要清晰地知道,你要什么价值。

    聪明人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价格,蠢人则通过价值选择不合理的价格。最糟糕的是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价值,于是他们只好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如果这群人还碰巧是固执而影响力很大的人,这件事情就加倍地糟糕:他们不仅仅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而且还试图要求别人和他们一样。别管什么价值了,按照这个标准一起玩吧!

    王小波对此有精彩论述: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让“价格”帮我们做了“价值”的判断。价值的世界是多维的,但是价格的世界却只有一维——这样的世界没有了可能性——当世界出现唯一一条坐标轴,则意味着世间所有的人和物瞬间各就各位,每一个东西都有其明确的坐标。(为了理解这个世界的荒谬性,你可以尝试想想看,如果所有乐器只按照音量来评价高低,那么将会是怎么样的世界?)每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正确的,就是错误的!宽广的生活瞬间变成一条小胡同,你的选择也只有两种:你是进,还是退?

    价格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狭窄,变得无路可走,变得无法突围,让壮丽辽阔的生命草原成为狭窄压抑的下水道,让我们从站着走路,变成跪着钻营的人。

    这个价格让孩子爬向高分,让青年人爬向加薪,让女子爬向中年富男,让梦想家爬向房奴。我们在无限可能的生命中拥挤在别人划好的小道上,还觉得天经地义。

    幸好这个世界还不完全是这样。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有脑有心的人,他们总有一天会停下脚步,走入属于自己的小道,享受与众不同的生活。那是因为,在做好标记的赛跑道上,总有人会停下来想一想:这真的是我需要的吗?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两位拼杀多年的创业家们在1个亿面前,关于工作的价值观彻底崩溃:我们干这么多年,都比不过两次拆迁,那么我们这么多年奋斗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他们开始努力赚钱,而且钱来得也很顺利。“车子从桑塔纳换成了丰田,又从丰田换成了凌志。”她说,“但是我们心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好像你说的一样,总是感觉心里空荡荡的。”她瞬间想到了自己的钱,她知道了那能够用来干什么。那些原本只有钱味的财富,突然间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光辉,那些为财富奋斗的苦难的日子也突然有了更美好的意义……

    她一边哭一边从包里拿出所有的钱,全部塞到老人家手中。从那天开始,晓开始攒钱、信佛、救人,她终于找到自己财富的价值。她开始做一个网站,宣传她的理念,帮助更多人。

    她瞬间想到了自己的钱,她知道了那能够用来干什么。那些原本只有钱味的财富,突然间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光辉,那些为财富奋斗的苦难的日子也突然有了更美好的意义……

    她一边哭一边从包里拿出所有的钱,全部塞到老人家手中。从那天开始,晓开始攒钱、信佛、救人,她终于找到自己财富的价值。她开始做一个网站,宣传她的理念,帮助更多人。

    黄老师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说:你们一定要记得,有一些人不用社会意义的成功,也能很好地走完职业的所有阶段,在普通的职位上面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钱会让你幸福,钱也会让你失落。但是记得,工作不是用钱来算的。

    宋思明,这个如满月般处于生命最高点的男人,在他最好的时候遇到了海藻。正是因为这样,他喜欢年轻的女孩子,以为这样子可以抵御自己的青春流失。当他自己慢慢开始走向衰退,当他“爱”的海藻也逐渐年华渐去,这种感情还能延续多久?

    海藻,这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这个天真地把物质满足当成内心幸福,把被需要当成被爱的女子,面对宋思明,如果他各方面一天不如一天,她真的能够像宋太太那样,倾其全力把宋思明救出来,不为钱,不为权,只为这个人好好地活着?面对自己的孩子,她真的能够教会这个孩子幸福生活的方式——自尊自爱,忠于内心么?

    海藻会成为一个成熟的女人,她慢慢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她明白自己透支了自己原本和小贝应该有的幸福:那种享受奋斗的过程,享受一起慢慢成熟、越来越好的可能。但是海藻不甘心放弃身边的一切。现在才开始谈爱情,那就傻得连什么都没有了!海藻也许会选择找个自己的小情人,然后心照不宣地和宋思明一起过下去。

    《蜗居》的编剧六六说:感情是不能够放在秤上面称的。其实她在说,有很多东西属于幸福系统:梦想、爱情、成就感、贡献……这些东西是无法用成功系统的东西来量化的。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小明恶心这样的对话。他看着这群以前曾经那么好的朋友的脸,才毕业几年啊,你就能从他们身上看出很多区别。从商的、当兵的、做项目的、进机关的,各有各的作派。但是这群人不约而同地都会玩一个游戏,就是先把自己损一遍,然后再狂夸一顿别人,然后享受别人更加猛烈的夸奖。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他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他就会不断地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这个法则我把它命名为口是心非法则。此法则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

    如果把伟大的口是心非原则用于生活中,你会发现那种越是强调价格的人,往往内心越缺乏这件事情的价值。

    需要不断强调衣服是名牌的人,他/她的审美能力就很值得怀疑。

    需要反复强调自己有房有车的男人,自信心很有问题。

    需要不断强调自己工资的人,工作成就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需要不断强调自己职务的人,工作能力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如果你有一份需要你不断地告诉别人,这是一份好工作的工作,又或者你有一份只有在炫耀职位或者拿工资单时才觉得快乐的工作,请趁早辞掉。

    你是一个笨蛋!有人说。

    笨人会勃然大怒说,你才是笨蛋!

    真正的智者会微笑回答说:是的,所有人都是愚者。

    心理测评有用吗?我们总期望心理测评可以预测未来,其实恰恰相反。首先,人的内心是无法观测的,所以心理学家只能通过心理导致的行为来观测,但是谁也无法了解对方的全部行为。所以心理测评其实是通过观察你很少的一部分行为来推测你过去到现在的心理。心理测评无法预测未来。

    用一次测评来决定未来,就好比用一次高考来决定你的受教育权利一样野蛮。

    我们是怎样谈论人的?会不会像天文学家看到的那样只是一点尘埃,无依无靠地在一颗不重要的恒星上蠕动?或者像化学家所说的是巧妙地摆弄在一起的一堆化学品?或者是像哈姆雷特眼里看到的那样,人在理智上是高贵的,在才能上是无限的?或者是兼有以上的一切?

    ——罗素

    所以那天晚上,17岁的古典正式向自己的生命发问:我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我把我的答案写在了我的红色笔记本上,上面包括了自己最喜欢的十个形容词以及一定要做的10件事情。我还记得那些形容词包括:真诚、灵性、义气、自在、宽容……那些事情包括:学会开车、学习双截棍、骑单车去北京、过英语四级、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如果你还认识我,你应该知道,这些形容词已经印在我的生命中,这些任务也变成我最自豪的历史,我学会了开车、考过了四级、学习双截棍、大二骑单车横跨6个省1500多公里到达北京,这一切都是因为17岁的古典,在那个关了灯的晚上,第一次对自己的生命发问。

    那一瞬间,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一个问题:对,不好的专业、沉闷的工作、父母的压力、大家的轻视,那都是你不要的,但是,你到底想要什么?当明天再看到这个太阳的时候,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你也许已经知道。然后我离开了深圳,来到北京,再也没有从事自己的本科工作。我成为一名新东方讲师,成为职业规划师,学习心理学、教练技术,创办了新精英,支持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我们正在迅速地壮大。

    直到今天,我仍然常常对自己的生命发问,我发现每一次,当我抛开所有困扰我的事情,抛开所有别人觉得“应该”的想法,去真正问我自己,你这样一个人,活到今天,到底是什么在支持你?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也许马上会恍然大悟,也许答案会在一两天后跳出来,也许甚至会通过别人告诉我。但是,我总能找到答案。在我们的生命战略课程上,当每一个人真心对自己的生命发问,他们总能获得让自己激动和愿意全力以赴的答案。

    亲爱的成长者,你的生命是一个奇迹,任何人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探索自己传奇般的生命,都会远远获得超乎期待的回答。僵硬的人把生命当成工资和数字、当成学历和证书、当成让某一些人快乐和满意的方式……

    但是,你的生命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敢于对自己的生命提问。

    在早上刚刚醒来的时候,对自己的生命发问吧!

    我到底希望成为什么样子?

    这个世界因为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从小,我就被灌输着最主流的观念:在家要做好孩子,在学校要做好学生,开始上班了,也一定做一份最好的工作。但是,我却从未真正动脑筋去想一想,什么才算是“好”?是人们都认为好的才是“好”,还是追随自己的心声,让自己开心快乐的才是“好”?

    那一刹那,我想我是在冥冥之中受到了上天的点拨。我突然大彻大悟,投资银行不过是众人眼中的一道光环,我为什么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快乐,去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同学都会在大学毕业后去非洲、亚洲,去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做志愿者,为什么金钱、地位和稳定的生活从来都被他们不屑一顾。

    毕竟,生活是属于自己的。

    而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单、轻松和愉悦笼罩了我。我就这样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的决定。

    ——曾子墨《墨迹》

    你有过这样的感受么?身心疲惫,做什么都没有意思,新鲜感也不再,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带给我什么。你一边问自己:真的要这样下去么?你一边又告诫自己:如果放弃,这可是一份大家都认为很好的工作呢!

    不知道是上天开启还是内心爆发,子墨在那一瞬间深深领悟了生命,她抬起头,才发现除了做“好学生”这一条大路,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小路,带领自己走向不可知的远方。子墨也就在那一瞬间,丢掉自己头上的光环,真正步入自己的生命路径。

    真高兴子墨选择了后面一种,如果别人的羡慕和头顶的光环,不能够兑换成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如果饥荒,买不到吃的,你拿着黄金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心荒,换不回快乐,你顶着光环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为了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来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

    杨澜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长。但是什么是成长?

    成功就是我们在群体里面玩的一种游戏,成功的标准由社会评定,标准而单一。这也意味着人人成功永远不可能,且不说关于结果的攀比,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生而不同,又怎么可能用同一个尺子衡量我们的成功?

    所以成功不可能是大部分的出路,成功作为一种比较结果,永远是小众的、不民主的、无法满足大部分人的一种社会标准。成功作为一个集体游戏,永远都是少数欢笑,多数哭泣。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需教导,也会成长为一颗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罗素说:“孔雀是世界上最温顺的鸟,那是因为每一只孔雀都认为自己是最美的。”

    我们这个世界无法承担更多的单一的成功,它需要全新的方式去滋养更多的人,让他们更加快乐。那就是让每一个人摆脱固有的成功定义,真正享受作为一个独特的自己的快乐,因为到了那一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对方存在的乐趣而不是竞争。

    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有所不同,我因为这个世界而更加精彩,这就是这个新世纪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我有什么”到“我是谁”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成功到成长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的世界。

    [图片]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一、生命是个三脚架,你是哪一种

    你见过三脚架吗?是不是这样的,三脚架上面架着一台相机,用来记录看到的东西?

    其实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也由三个支架组成: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这样的支架支撑着我们的灵魂,它在记录我们的生命。

    现在很多女孩子不是要找一个“与自己奋斗”的人,就是找一个“让自己不用工作”的人,在我看来,这两种想法都莫名其妙。如果要找一个与自己奋斗的人,干吗找丈夫?找个合伙人就好了!至于后者,在我看来,让自己不工作是毁掉家庭的最迅速方式之一。

    所以,生命是个三脚架,永远不要让自己断掉两条腿。

    二、莫当漏斗人

    如果你能先让自己过得不错,那么慢慢地你可以扩张到你的家人,然后是你的团队,甚至更大生命半径的你可以为你的国家、为世界做些什么。如果你慢慢地这么做,你会觉得内心踏实,甜甜蜜蜜。

    随着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外壁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承担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却从没有收获到内心的快乐。

    这是因为他们底部的那个洞,他们没有照顾好他们自己。所以不管你倒入多少幸福、成功,这些东西都会从洞里面漏走。这种人就是漏斗人。

    一个人如果成为了漏斗人,他就会有源源不绝的责任、压力,却很少收获到内心的喜悦。他们一边给予,一边又对对方的回报耿耿于怀。因为他们自己也需要爱啊!

    如果你是漏斗人,想让身边的人快乐,快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三、在这三个时间减少工作

    幸福有的时候就好像股票,只要有一两次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那就赚大了。让我来告诉你最好的投资幸福的几个时间段。

    1.结婚前两年。

    很多家庭选择在结婚后马上生孩子,其实他们错过了投资感情的最好时机。两个人需要一段时间,理清楚婚姻和恋爱的区别,明白彼此的关系、家庭脉络。总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你的二人系统,而不是着急生个孩子。

    那些一上来就结婚、买房子、生孩子的家庭,会陷入到下一段以孩子为目标的冲刺中去。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不需要太多家庭支持,他们俩才开始重新回到两人世界,开始补当年欠下来的课。所以为什么那么多家庭会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离婚,就是之前两年没有做好!

    2.孩子0-3岁,14-18岁。

    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个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个阶段的父亲参与,都是孩子们养成性格的最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从职业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投资在家庭中。

    很多父母亲,在他们孩子这几个阶段并没有投入,而且他们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小孩子的杀伤力有限,不会出太大的乱子。但是一旦孩子到十八岁,你就等着麻烦吧。

    更加好的方式是,在这两个3年内,好好陪陪你的孩子,等到他18岁以后,也许你再也不用烦了。

    3.父母亲70岁以后。

    在你30-40岁的时候留一段时间,那是爷爷奶奶80岁以后,在你50-60岁之间留一段时间,那是你父母亲80岁以后。每年专门空出三五天去看看他们,不要在接到病危通知以后,带着负罪感,去看那个已经躺在床上痛苦不堪的人。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分享幸福,而去分享痛苦呢?为什么不在他们身体还好的时候,陪他们下下棋,听听他们抱怨保姆呢?

    在对你重要的人80岁以后,每年抽出时间来陪陪他们!即使每年5天,也只需要花你一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会有一辈子的宁静。

    后序拆掉思维那堵墙,看到光。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真相远远比“黑心贩子”让我震惊。在这个故事中,没有谁是真正的受益者,我们所有人都是输家。我们用无价的器官换取了有价的金钱,但是用有价的金钱,我们又能换回别人无价的健康。面对这样的置换,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为什么社会把这些人逼到了这样的绝境?如果我是他,我还能够用什么其他的方式去解决?

    在类似集中营的宿舍一跃而下,只有在自杀的瞬间,他们才觉得自己还活着。也只有在这一瞬间,我们才清醒,原来除了“打工仔”这几个可以笼统概括上亿人的标签,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需要梦想、幸福的,而不仅仅是时薪。

    在轮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努力把控自己的文笔,不让自己对世界有太多的抱怨,不让我成为一个挑剔的公平论者或者愤青,不把我们今天生活得不幸福快乐的原因,归咎于历史、社会不够美好,而更多把重点放在我们的内心模式。

    但是成为一个自我掌控、幸福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要两眼一抹黑。调整心情,天天傻乐,那是一种罪恶。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今天身处的这个社会,真的可以通过你我的努力,再好一些。

    面对时代的车轮,你做过些什么?抱怨、哀叹,还是自怜?这个车轮是聋子,他听不到你的抱怨,那就先让自己跑起来!

    并不需要伟人,我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一样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慢慢地,慢慢地改变这个车轮的方向,请你一定记得。

    佛教的一个核心观念是“慈悲”,只有先“慈爱”,才能去“悲”,而所有的爱,从爱你自己开始,然后爱才会从内心满溢出来,流向那些没有爱的地方,变成对世界痛入骨髓的“悲”。很多宗教的教义都讲同一个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满溢”——所有这些智慧,都告诉你:先好好地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慢慢地爱更多的人。

    三种激情,简单但非常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无可承受的悲悯。)

    正是先让自己感到爱与智慧,你才会深深感到那种痛入骨髓的悲悯,你才能在这种悲悯之后,在你愤怒过、讥讽生命以后,很希望能做点什么。

    我则把这个希望寄托在新精英。这个机构还很小,路才刚刚开始,甚至只有几个脚印。但是我希望更多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更多人在被命运划定的路线上埋头行走时,被思维之墙挤在生命的狭小胡同里面的时候,能够停下来思考,然后打破生命的局限之墙,然后抬步离开那条别人设定的“光彩大道”,走向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在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凡走过的必有痕迹。我有的时候想,这本书就是我留下的一点痕迹——我努力拆掉那些思维的墙,希望在残酷世界里面开辟出一点光。但愿后面的人能看到这个不算规整的豁口,欣然进入,前行、成长,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掉思维的墙》(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n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