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舟山的第一天早晨,7点不到就被腾腾升起的太阳叫醒。到底是祖国的最东边啊。
下楼去找早餐铺子,看到路边的兰花草开了。
八十年代的时候,台湾歌曲刚刚传进大陆,刘文正的那首《兰花草》是神一样的存在。
刘文正带点邪性的帅气,是费翔、彭于晏出现之前所有女人的爱豆。他一唱,《兰花草》就成了情歌。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期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朵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写的是他从朋友处获赠兰花草,满怀希望地种上,但并无收获的过程。
诗的原名叫《希望》,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他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报纸上也有人说他是带了“自由主义”的兰花草,在中国种而无所得。
爱咋说咋说吧,总之这是白话文先驱胡适的代表作品之一。
蒋勋在台湾讲《红楼梦》,有学生很勤勉地回家读了,回头上课问老师,有没有白话文的版本?蒋老师当时就震惊了。
这就是胡适当年提倡白话文的影响力了。一百年后,我们现在可以再转回去领悟古文的好处,但是一百年前,胡适倡导白话文写作,是颇费心力的。
提倡白话文是他演讲和授课的主题,每去各地,不免会碰到古文好还是白话好的诘问。有一次在课堂上,又碰到学生说,古文简练,打电报都省钱些。雄辩如胡适,立即反驳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结果一屋子学生拟稿,其中字数最少的且表达完整的一篇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共12个字。而胡适的电文只有5个字:“干不了,谢谢。”
上世纪四十年代,沈从文课子,买了一本《尝试集》,叫儿子念胡适的这首《希望》。熊孩子没念完便不屑地说:“这种诗像小孩子写的!”
沈从文道出白话运动的历史价值:“若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
《兰花草》之外,胡适还写了很多白话诗,很多都被谱曲传唱。九十年代,梅艳芳有首经典歌曲《女人花》大家耳熟能详,其中“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就是出自胡适的《梦与诗》。
可谓流芳百岁。
现实中的兰花草,于清晨开放,幽蓝的花瓣,柔而薄,让我想到顾城那首《早晨的花》:
“早晨的花很薄
早晨的花在坡地上睡去
早晨的花很薄
被海水涂过的窗贝
也是这样,很薄
早晨的花很薄
陆地象木盆一样摇着
木盆在海上,木盆是海上的
早晨的花也是海上的”
感觉很像前几天早晨,我在舟山的海边看到的那几株兰花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