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士族豪门凭借特权,过着贪婪腐朽的生活,不断加强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终于激起浙江东部的孙恩起义。
孙恩,字灵秀,琅琊(y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五斗米道士、起义军领袖。
东汉盛行起来的道教,最初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候由张陵创立的,信教的人要交五斗米,用作互相帮助的基金。孙恩一家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道。东晋末年,浙东一带的农民被剥削得贫困不堪,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五斗米道教主孙恩的叔父孙泰身上,教徒广布南方。
孙泰曾经为会稽王司马道做事。司马道让朝廷把孙恩的叔父孙泰流放广州,后召回做徐州主簿,再后升为新安太守。那知随着孙泰的转移,五斗米道势力快速发展。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孙泰见王恭举兵对抗朝廷,有感晋朝国祚将倾,于是打算作乱。会稽内史谢輶揭发孙泰造反的阴谋,孙泰遭民国初年道子诛杀。孙恩被迫逃往海岛(或为今舟山群岛),孙泰余众当时认为孙泰是“蝉蜕登仙”,到海岛中支持孙恩,孙恩于是聚集百多人,伺机复仇。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东晋执政者司马元显(司马道之子),孙恩趁东晋统治集团激烈争权夺利,互相攻杀之机,率众从海上登陆,屡攻三吴,屡败晋军,破官府,杀士族,开仓赈济,深得百姓拥戴,起义军最多时达数十万人。
孙恩海上作乱成为“中原海寇之始”,为后世海盗活动提供了经验,成为海盗的代名词。孙恩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坚持战斗十二年,转战东南沿海各地。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最后一次登陆,不幸战败,投海而死,义军乃推其妹夫卢循为首,继续领导起义。卢循从海路辗转广州、豫章(今江西南昌)等,后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战败自杀。
把孙恩、卢循起义最后镇压下去的,是东晋的北府大将刘裕。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刘裕自称是汉高祖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其实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跟汉高祖刘邦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刘裕家里虽然很穷,但是喜欢结交朋友,练就一身好武艺。他听说北府兵正在募兵,就去报名了。
北府兵是东晋大将谢玄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招募的军队。京口在东晋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东北,所以又叫北府。北府兵将领刘牢之见刘裕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就把他留在自己部下当了一个小官。刘裕擅长带兵,能约束部下,纪律严明,常打胜仗,逐渐成了北府兵的名将。
孙恩、卢循起义时,刘裕被派去镇压起义军。他利用起义军战略上的错误,使用计谋,出奇制胜,打败了起义军,因此名气越来越大。不久,桓玄收买北府兵将领刘牢之,打进建康,发动政变,强迫皇帝晋安帝退位,自己做皇帝,改国号为楚。
刘裕对桓玄篡位看在眼里,当时他虽然仍跟着刘牢之,背地里联合北府兵的中下级军官,密谋推翻桓玄,恢复晋朝。当一切准备停当以后,刘裕从京口起兵,向建康进军。桓玄被刘裕打得大败,携晋安帝撤出建康。在江陵聚集大批人马进行反扑,峥嵘洲(今湖北鄂城县)一战,又被刘裕打败,只好逃到益州(今四川省),结果被益州地方官杀死。
刘裕打败桓玄后,接晋安帝回建康,重登皇帝宝座。这一次,刘裕成了东晋皇朝的大功臣。晋安帝把指挥军队的大权交给刘裕,坐镇京口。后来又让刘裕做扬州刺史,兼任代理尚书,政治大权也交给了他。权位的增长,使刘裕也萌发了想做皇帝的念头。但是他知道时机还不成熟。于是他又兵北伐南燕和后秦。
南燕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统治范围在今山东一带,统治者是慕容超。后秦是羌族姚苌建立,当时是姚兴执政。刘裕很快攻下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县北),生擒慕容超,灭了南燕。六年后,刘裕乘后秦姚兴刚死,太子姚泓即位不久的好时机,亲自统率五路晋军,讨伐后秦。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攻入长安,姚泓被迫投降,后秦灭亡了。
刘裕回到建康,东晋拜他做相国,尊称他为宋公。他看到时机成熟,就在公元420年,把晋朝末代皇帝司马德文废掉,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了。
(陪伴营2022年11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