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侄子来访,我和老公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引导侄子能够好好学习,为自己有个美好未来奠定基础。昨天我们参观了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校区,通过感受百年老校的人文环境进行现场教育;晚上看了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安德的游戏》,给小朋友灌输了很多思想,并教他要学会抵制他不认同的思想,然后他回问我一句:那我可以认为你现在在给我洗脑吗?我说当然可以啊,你周边的所有人对你说的话都可以当成是对你的洗脑,而最终你接受与否全在你个人,最终的判断权在你手中。我很高兴他能问出这么一句话,最起码证明他没有完全在被动接受。这一点很重要。
大家可以试着思考一下你每天受到哪些社会影响?我能想到的是我被社会教育早晨起床要刷牙,早睡早起对身体好,早饭要吃的健康,早饭一定要吃,吃完饭最好站半小时,每天要喝够8杯水,受到王者荣耀游戏的诱惑,受到书中作者观点的影响,工作时受到互联网已有信息观点的影响,被迫查看腾讯弹窗新闻,,每天控制不住的查看微信信息和朋友圈信息,要按时上下班......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迫接受这些社会影响,不去思考这些社会影响背后是否是科学的正确的,也不太会思考如何能够抵制那些我们不认同的或者不喜欢的影响。每天大量的信息和影响向我们袭来,而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毫无察觉或者麻木接受,如果我们对所有影响都有意识去思考,那么可能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在这些无谓思考上,所以我们依赖专家、老师、家长、领导等的权威,对旨在改变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企图和影响变得易感和轻信,殊不知这些易感和轻信使我们承受着巨大风险。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是个顽固派,不太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影响,除非他/她拿出能够说服我的证据;而且我现在正在学习对目前自己感知到的影响进行刻意的思考练习,希望能够培养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独立思考,对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立判断,并遵循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和认知去行动。
像我一样的顽固派好吗?在对非法的权威、破坏性的邪教、危险的同伴群体、奸诈的商人、虚假的广告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其他类似事物的这些令人讨厌、不受欢迎的社会影响进行抵制时,是有益的。而如果将抵制用于不听医生的专业性建议、拒绝停止不安全、不健康的行为或者种族偏见,那么我将变成一个顽固、武断、思想封闭的人。
相对于顽固派,我更不想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因为这说明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没有知识支撑我进行反驳,这对我来说更加可怕。
我希望做一个能够有独立判断和选择权,能够分辨出哪些人、哪些社会影响是真正能赋予我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认知的人和社会影响并虚心接纳。总之,我希望我能做一个开放而不人云亦云的人。如何才能做一个开放而不人云亦云的人呢?以下观点和建议来源于《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供大家参考学习:
1、坚定的认知基础
人们抵制认知改变。
人是“认知保守主义者”,因为他们拒绝改变自己关于外界客体的思想和评价。保守主义并不需要意图和愿望(例如对一致性的需要和维持积极自我意象价值的需要)的支持。
尽管良好意图是客观的,人们还是倾向于以一种有利于证实他们自己关于事物的信念或“工作假设”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真正的证据同样要求知道负面例子的相对频率。确认任何假设都需要有关于该假设被否认、不适合或不被支持的频率的证据。(即需要可证伪)。
当前信念能够影响人们的记忆。“过去”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无法改变的事件系列,我们经常依据我们的信念和价值对记忆进行主观解释和重构。
当最初引发我们某一信念的“外部证据”现在已经不再可信时,这一信念仍然能被保持。
由于社会在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时候并不总是客观的,总是会加入施加影响者个人的关于好的或不好的态度评价,所以经常会产生常态偏差;而我们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对外界客体的正确性评价的需求,能够帮助我们对外界影响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我们对所有事物或影响的评价都会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完全客观的看待外界客体和自己都是不可能的。而有意识的不断学习未知知识,不断刻意练习寻找自己认知的负面例子,能够帮助我们在对外界客体评价上相对更加客观。
2、明确的动机基础
我们对信息的最初赞同或反对,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注意程度和我们对信息的解释方式。
对信息进行系统加工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信息涉及的问题是否与个人具有相关性。如果与个人有相关性,个体很可能对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如果与个人无相关性,个体就会使用基于经验的直觉规则。然而, 这种一般原则忽视了两个事实:1、信息与个人产生关联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2、产生关联的特定原因影响到个体对信息的思考方式。
当卷入是基于认识到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具有结果关联性时,人们会进行系统且相当客观的思考。
当目标是寻求一种正确的态度,并且人们是开放的,保持客观性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在下列情况下,人们有强烈的动机去捍卫或确认一种态度:1、他们固着于某种态度;2、这种态度已与他们基本的自我界定的价值观紧密交织在一起;这种态度是人们与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所共有的。
1、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价值系统是关于哪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可取的或者“好的”的一组持续性信念的集合。不可否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对某些人来说,个人自由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可能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而对另一些人看来,公共和谐和人际信任可能是可新价值。但是无论特定的价值观如何,我们的价值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自己对待和界定外界世界的方式。某些问题与我们自我界定的价值观高度相关,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形成了一种能够反映和强化这些价值观的态度。由于态度的自我界定性,态度与价值之间的稳固联系被称为自我卷入。自我卷入的个体对那些相似到足以接受的立场,相似但还不能够接受的立场,或者可能整合到价值系统的立场有着明确区分。自我卷入的个体具有更为狭窄的中立区(要么同意,要么不同意)。而对那些有区别的立场,哪怕是相差不大的立场,也会进行抵制。这些立场落入了拒绝区。自我卷入程度越高,拒绝区就越大。人们也就会变得更加挑剔和敏锐,他们会把不同信息间的差异看得比实际差异更大。他们把自己的态度作为一个鲜明而清晰的锚点,于是就形成了对比,因而在直觉上放大了差异。
2、与价值观紧密联系的态度尤其难以改变。改变一种与价值观相关联的态度会造成对自尊的威胁。承认这一态度是错的,就意味着我们自我界定的价值系统中某些东西是错误的,进而表明我们并不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值得肯定。当然,它还意味着我们认知网络中某一部分的改变可能会产生反响,从而要求其他部分的改变——这将是一连串痛苦的认知活动,因此,我们进行抵制。
3、当态度具有了社会意义时,捍卫这种态度的动机也就更加强烈。
人们在对外界给予的说服信息进行思考时,所追求的目标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如追求的建构性动机时,我们倾向于并不会死守之前的立场,而去寻求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态度,一旦新信息被认为比已有信息更具说服性时,我们将改变或“重新建构”我们的态度。这时我们对信息的态度是开放的,我们是非封闭的。
如我们追求的是确定动机,是为了捍卫或确认我们在某一问题上的既定立场,那么我们对信息的态度是封闭的,我们个人也是封闭的。
当我们认识到与价值观紧密联系的态度尤其难易改变时,且自我卷入程度使我们拥有更狭窄的中立区和更巨大的拒绝区时,我们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固执(包括我自己)。而为了我们能够使我们更加开放,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使我们处于建构/重构我们的价值观的状态,时刻让自己保持处于接受新观点和与旧观点对比的状态。而关于价值观,我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前人智者的正确价值观,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认清社会影响赋予我们的某些扭曲的价值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和时刻准备调整和改变的状态。
社会一直处于变化中,而我们想要做到开放且不人云亦云,也需要将我们置于一种时刻准备变化的精神状态下,不断修正自我认知和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
3、保持客观的意愿非常重要
受众保持客观的意愿是他们接纳一种更为准确和理性的态度立场时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们经常不愿意保持客观和开放,或者即使他们想要保持客观和开放却无法做到。他们需要某种帮助——某种推动。有多种可能发挥作用的推动。一种策略是使你的说服对象感到自己可以解释一个公正而重要的信息源。第二种策略是设法诱导他们去思考他们目前所持信念的对立面。第三种策略是,以一种能引发赞同答案的方式来提问,从而改变自我知觉。第四种策略是,确保你的信息表达了被目标受众的态度所满足的需要。
1、在说服中,可解释性有一种类似于“去偏差”的效应。可解释性导致了更复杂的思考,并且尝试把反面观点和证据整合进一个相对正确的观点中。当人们正在形成新态度或修正模糊态度时,可解释性能最有效地使人们变得客观。
2、“让我们稍微停一下,让我来唱一下反调,支持相反的观点”。如果你愿意且能够扮演唱反调的人,那么这也有利于你的判断。但你必须是一个特殊的“反对者”。仅仅有自我批评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考虑和想象真理和公正存在于你的对立面的可能。
3、聪明的影响者会利用两难效应、心理逆反以及说服的接受区与拒绝区相结合所产生巨大作用。从已知在某人拒绝区内的极端立场出发,接着使用一些这个人口头上不同意的不那么极端的陈述。逐渐地,这个人会不同意原本在他的接收区内的一些陈述,直到他拒绝原来的立场,这样你的立场变得可接受了。针对态度非常明确的人,提出他认同观点的极端例子(例如他说他喜欢这个人,你就提出他非常爱这个人,爱到失去自我),一旦出现了极端立场,高度自信的人会被迫进行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在该问题的立场上比自己先前所认为的要中立些。更为荒唐的是,他们将向着与问题所暗示的态度相反的方向改变。针对态度没有绝对明确的人,提出与他观点相反的问题,可以促使他进行客观思考。
4、态度具有价值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知识功能(态度赋予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控制感)和社会适应功能;人分为高自我监控者(旨在满足社会适应功能的态度)和低自我监控者(旨在满足价值表达功能的态度,涉及到价值观)。高自我监控功能者偏好那些通过其产品的用户所塑造的社会形象来进行说服的广告。而低自我监控者喜欢那些强调产品质量和价值的广告。
通过不断地对已有态度/观点进行解释,对相反观点基于了解和分析判断,通过针对态度明确程度和自我监控功能程度不同的人的针对性推动,能够使受众更加客观和态度开放。
4、形成抵制的能力
有多种方法可以使人们形成对影响的抵制。其中包括:
1、鼓励他们忠实于已有的态度:明确地表明立场,尤其是公开的立场,是构成抵制的一种主要方式。
2、给予知识:在某些情境下,知识基础的缺乏使得个体特别容易受到针对信念的说服性攻击的影响。知识使得反驳更为容易,知识也有助于形成明确而坚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可得性使个体不再会被迫地对情境诱发的行为进行自我归因。研究表明,与那些只是被一个攻击自明之理(得到非常广泛的赞同,以至于从未受到攻击的信念,如“饭后刷牙是有益的”等)的信息“击中”的人相比,那些在攻击信息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支持性防御的人在接触到攻击信息时更少发生态度改变。
3、引导他们练习对说服性攻击的反驳:接种防御策略是轻微地攻击一个信念,通过向人们暗示用以反驳的证据和鼓励人们想出自己的用以反驳攻击的论据来促使人们反驳攻击。接种防御策略比支持性策略能产生更强的抵制。
4、对即将发生的针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态度的攻击给予预先警告:当人们愿意并且能够对即将发生的沟通生成他们自己的防御时,他们就具有很高的抵制说服的能力。同时,运用逆反心理也可能使人们生成他们自己的防御。
前面一直在讲如何能够获取客观和开放的态度帮助顽固派变得不那么顽固,这部分帮助人云亦云的人形成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
不管我们采取哪种抵制影响的方式,都提到我们需要拥有反驳的知识和态度。因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支持性的防御塔,让反驳变得容易,更能坚定自己的信念。而正确的态度,同样能够让反驳变得容易。
5、引导压力转向有利的方向
跟侄子聊天,知道他受到同伴压力的困扰,他说:“如果自己不继续玩游戏,就会跟不上同学的步伐,就会被排挤”。同时,他还提到一般学习好的同学都比较清高。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家长采取其他方式进行相关教育,由于侄子在农村读书,而根据我们在农村读书到最后考研、工作的相关经验我们采取了几种比较极端的观点现身说法进行引导:
好学生为什么清高?因为他们懂的比你们多,在他们眼里你们知识没他们多,认识没他们深刻,他们有清高的资本,认为你们跟他们是不一样的层次。如何能够让他们在你面前不再清高?比他们学习更好,他们将会更友好地对待你。
不要在乎学习不好学生对你的排挤。很多人都反馈说当你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在一线城市工作后,你的那些初中同学、高中同学都跟你再无交集,甚至连大学同学接触都很少,因为随着大家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家的关注点和认知结构都不同,无共同话题。而如果你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再去审视他们的人生的时候可能你更能看透他们的人生,而你的人生是他们看不透的。所以,现在为了维系同学情而一起做不应该的和对不起自己未来的事情是不值得的。
你现在的所有目标就是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重点研究生学院,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目标而来。当你的所有行为违背了自己的这一主线,就应该思考如何调整。当你发现身边的人,如老师、家长不能让你更好地完成你的目标,而你有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的时候,你应该忽略老师和家长给予的压力。你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
最后,以《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书中的一段节选结束本文:
教育应该使被教育者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样才能为逐渐成熟的公民提供捍卫他们自己生活方式的手段,又能够使他们认识到现有生活方式需要被改进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