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薛老师讲《左传.昭公元年》中郑国子产到晋国聘问的这一段,里面说到了参商二星宿的来历。参商二星宿我听说过,不过忘了怎么回事,所以一听到它们来历的故事,对此特别感兴趣,于是摘录下来: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 阏伯 於商丘,主辰, 商 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 实沉 於大夏,主参, 唐 人是因,以服事夏 商 。”
这段话是说:从前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他们住在旷林,互相不服气,整天拿起武器,互相攻打。帝尧看不过去,把阏伯迁移到商丘,用大火星来定时节。商朝人于是沿用这办法,因此大火星就成了商星。把实沈迁移到大夏,以参星定时节,唐国人于是沿用这办法,服事了夏朝、商朝。
既然感兴趣,就禁不住想多了解一下,于是再顺此事查网上。百度百科上对参商二星用故事做了通俗易懂的解析:
在远古的时代,有一个叫高辛氏的人,又叫帝喾,他的儿子中,老大叫阏伯,还有个老四叫实沈。据说高辛氏的妃子有一天早餐吃了玄鸟(燕子)的蛋後,有感应而怀孕,後来生下了阏伯。阏伯自一出生就特别聪明与众不同,因此高辛氏特别重视阏伯。在所有兄弟之中,除了阏伯之外,就属老四实沈最有才华了,所以特别不服长兄。两兄弟小的时候,只要一见面,就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严重时还会打架,没有片刻安宁,常常弄得父亲又为难又生气。长大以後,两兄弟相处的情况更加恶劣,偏偏两兄弟同住在一个屋檐底下,天天都得见面,一见面总是无缘无故的就吵起架来,最後甚至演变成动刀动枪,见面就廝杀,没有人可以排解这两兄弟的纠纷。老爹高辛氏为此非常烦恼。本来他以为兄弟间应该和睦相处,没想到这对兄弟住得越近,冤仇就结得越深。看样子这两兄弟是天生相克,若没有把他们俩分开,早晚会发生无法弥补的憾事,毕竟手足相残是为人父母不愿意看到的。高辛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既然兄弟二人的仇恨无法化解,就该让他俩离得愈远愈好,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再见面,这样才可以让这两兄弟相安无事。于是高辛氏找到尧帝,请尧帝下了一道诏令:把阏伯封在商地,把实沈封在大夏。当时的商即如今的河南东部一带,大夏则在山西南部。两处地方以现代的交通情况来看离得并不远,但在交通设备极为原始的远古,除非这两兄弟有意派兵千里迢迢跨过许多封国互相征讨,否则是不可能再见面的了。(摘自网络)
到这里,故事更生动有趣起来了。
后面,薛老师讲到这“参商二星”在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写到,我才想起来我对这二星名字有印象,就是因为这首诗。看看网上对这首诗的解释,我更想起来我在《叶嘉莹说杜甫诗》中读过叶老先生对这首诗的解读,只是若不是薛老师再讲,我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叶老先生说这首诗的时候,就说到了“参商”,可是我却没多在意,所以对有关它们的故事还是如同第一次见到。再看网上在这首诗的注释中说“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由此我又对参商二星有了深一些的认识。
因为趣点所在,围绕“参商”二星不断追着查找资料,终于算上明白了它俩是怎么回事。
不过,这次追星也说明,同样的知识,有声语言比书面语言更能引起人的兴趣,更能加深人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