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曾子给出的成功路线图是明明德于天下,那做到怎样才算明明德于天下呢?明明德于天下和内圣外王是一回事吗?能够明明德于天下的一定是帝王吗?东西方有哪些人做到了明明德于天下呢?
上一讲咱们分享了曾子给我们提供的成功路线图,八条目,起点是格物,终点是明明德于天下。
那么咱们前面也说过,明明德是让自己内在的智慧发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
那我们又该怎么样去理解明明德于天下呢?内在智慧的开启,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又跟天下有什么关系呢?
01中国古人用四个字代表一个人修养和学问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
明明德是开启我们内在本有的智慧,就是佛家,道家常讲的明心见性,是发现我们自己的本心,是去找到那个与天地同在的至善与良知,这就是明代的大儒王阳明先生倡导的致良知。
那么,开启了内在智慧的人,领悟了天理大道的人,不会像一个捡到一个宝贝的普通人那样,把它藏起来,躲在暗处去自我享受,去自得其乐。
悟道还只是第一步,悟道了之后,还要去行道,最终达到与道合一。
也就是说,一个人真正的领悟了大道之后,他会时时刻刻按照大道的法则去待人接物,他的行事就具有了大道的无私特性。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的那样: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也就是他真的致良知,他真的开启了内在的大智慧,他一定像天地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天下苍生,救济天下苍生,而不会自私自利,甚至不居功,可以做到忘我无我的程度。
换句话说,一个体道悟道的人,终究还是会与道合一的,会将他个人的私欲减低到极致,他会尽全力拯救和帮助别人。
02这样就好理解了,明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境界,是他悟道得道的境界。
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按照他得到的那个大道的法则来做事,把内在的道用出来,表现出来,展现出来,就叫做德,就是行道和与道合一。
我们用今天的话还可以理解为,明明德是思想上的认知,而明明德于天下,则是行。
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内圣外王,就是思想和行动上完全做到了统一,可以把那不可闻、不可见的内在大智慧,外化成可见可闻的大事功和大成就。
孔子在《易经》的系辞里面讲:一阴一阳之为道。那么一个人,他的境界到了之后,他也是一阴一阳。
阴,就是他内在的,我们对他不可见的那些智慧和领悟;而阳,是他外在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道德情操。
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成就功业,对等平衡,合而为一。这就是历史上那些在思想上,在行为上有大追求、大抱负的人所想要达到的境界。
03总结一下就是,内在的思想能够领悟大道,这是内圣;外在的行动与道合一,这是外王。
自我的内在修养、智慧是不可见的,为阴;待人接物,成就他人,造福他人是可见的,是阳。阴阳合一,阴阳平衡,知行合一,知行对等。
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当然,可不一定是帝王哦,周文王是帝王,他能够做到明明德于天下。
孔子不是帝王,甚至连一个诸侯国的国君都不是,但是他也做到了明明德于天下。
西方的大圣人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都是这样内圣外王的人。
现在随便哪个书店里都能够看到王阳明的书,大家想想看,王阳明已经离开我们五六百年了,他仍然在用他的智慧,他曾经的言行影响着今天的我们,这不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是什么?
大学启示录016:今天怎样理解大学中的八条目
导读:今天已经没有那么多小诸侯国了,我们该怎样理解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治国和平天下?如果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改成今天的话,该怎样表达?为什么说格物致知是最难的?
曾子在《大学》当中,给我们指出的成功路线图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步骤是2000多年前提出来的,作为今天的我们,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想有一些大的作为,该如何灵活的理解和应用曾子他老人家提出的八条目呢?
01今天已经没有那么多诸侯国了,但是我们今天工商业极度发达的时代,虽然没有那么多封建的诸侯小国,但是有和当年那些小诸侯国相类似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可以把曾子在《大学》当中讲的治国,还原成今天的“治其业”。
就是把自己所在的行业,所在的企业经营好、管理好、运行好,和当年的治其国是非常相近的。
我们可以想想看,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事业单位、一个行政机关,从客观上来讲,都有造福民众的功能和使命。
任何一项事业,只要是能够做好、做大了之后,都可以造福天下人,那跟平天下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所以,回到今天这个时代,即使你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高级的行政领导,成为一个执政者,仍然可以在自己的行业里,在自己的企业里,在自己的组织里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抱负和理想。
02大家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曾子的八条目换成今天的话,再表达一遍。
我们想要造福天下人,想要有大的成就,首先应该全力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业,而要想做好自己的事业,首先应该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今天虽然没有当年那么大的家族,但是小家也是家呀,要想经营好事业,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要想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作为一家之主就必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提高自我的修养,这不就是修身了吗?
而要想提高自我的修养,最关键的是要时时刻刻让自己的思想、思维,保持在正中和平等的状态,也就是心不能偏,不能邪,不能歪。
而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思想纯正公平,那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让自己做人做事时候的那个动机要真诚。
这不就是诚意正心嘛?
那么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发心真诚,思维中正呢?
前提是必须点亮自己内在的智慧,唤醒自己内在的天性和良知,我们内在的良知是和天理大道相通的。
如果我们有办法能够让自己致良知,起心动念自然而然不会背离大道和天理,修身齐家就变得自然而然。
而点亮自己智慧,致良知,不就是曾子先生讲的致知吗?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致良知呢?怎么样才能够唤醒自己的天性呢?
那就是格物。用今天的话讲,我们要用心的去观察和参悟天地之间有形的万事万物。
03大道是无形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有形的事物观察、体悟、归纳,认知到大道。
世界是复杂的,但是在复杂的内在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和法则。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参悟,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领悟到这个规律和法则。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而主导这个变化的力量,它是永恒不变的。
如果我们能够参悟万事万物,能够用心去体察,甚至能够做到六根清净,进行内观,就能够感知和捕捉到那个不变的力量和法则。
问题是,难就难在这第一步。一个人只要是过度地追逐感官的享乐,他就永远没有办法唤醒自己内在的良知。
一个人只要是睁大双眼,张开双手向外去索求,他就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内在那颗无价之宝,就是王阳明先生讲的良知。
自我是一切问题的原点,也是一切问题的归宿。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自我、对外物的深刻体察,达到唤醒内在智慧的目的。
如果第一步跨不过去,后面的都很难实现。
大学启示录017:我们究竟是为谁而诚
导读:儒家的圣人教育我们要待人以诚,难道真诚只是为了对方好吗?我们到底是为谁而诚意正心呢?为什么说待人以诚,遵守道德表面上是为了别人,实质上百分之百是为了自己呢?
不管儒家的《大学》还是《中庸》,都很强调一个“诚”字。提到“诚”字,往往会和“真”字结合在一起,真诚。
只有和别人互动的时候,才更多的要求体现出我们的真诚。
01曾子教育我们要诚意正心,那么一个人在对待别人的时候,要做到真诚,这种真诚难道只是为了对方好吗?究竟是为谁而诚呢?
2018年8月份读《大学》的时候,我给自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并写了一段自己的心得:
今天的人一提到道德,总感觉是在为了别人的利益来为难自己,牺牲自己。似乎遵守道德,对自己而言一定是一种损失,于是很多人便置天理道德于不顾,行为越来越没有底线。
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为什么会没有底线呢?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命理,没有见道,他们没有明白天道求衡、阴阳对等、正反循环的法则。
02其实,所谓的致良知,所谓的格物致知,都是通过对人事物深度的观察,从现象当中能够归纳出这样一个道理。
万事万物,有阴必有阳,有好必有坏,有利必有义,而且阴阳之间,义利之间,人我之间,得失之间,利害之间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而且是阴阳对等的、互补的。
说的再白一点,万事万物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坏对半的。
更为重要的是,好坏一体、好坏对等互补平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都在转化,都在变化,这个世界只有变,永恒不变。
今天看起来很有利的事情,但不知不觉它就变成了有害的事;今天碰到一件非常讨厌的事,可能随着时间发展,这件事情当中有利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当人一旦领会理解了天道求衡、阴阳对等、正反循环这样的法则之后,他就理解了、领会了造物主,也就是老天爷的用心。所以他这时候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动都不敢造次,都会与天意相吻合。
因为他们知道不管我说什么,我们做什么,乃至我们心里面想什么,老天爷都会给一个相反的等量的回应。
不管是我们今天是得是失,最后都被上苍给清零,这怎么理解?就是天道求衡啊。
你今天发了大财了,很富足,但有一天这些财富会离你而去,会重新回归贫穷。你今天很得意,可能一觉醒来发现局势对你就不利了。
03所以一个有道的人,悟道的人,什么事情都不敢做过分,都会留分寸,目的很简单,他们就是不想让老天爷把他们打回原形。
所以明了天理大道的人,就会自动自发地遵守天道,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想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不敢再造次,不敢再作恶,不敢去求义外之财,因为义利对等啊,天道求衡啊。
你赚了这个钱,你没有尽这个义务,或者你赚了别人的钱,没给别人带来利益,反而别人带来害处,那么要被老天爷清算的。
所以不需要别人要求他,他就自动自发的遵守道德了。
这样的人这样去做,他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别人,但实际上他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做事就会有分寸,就会合道。
04不管天下哪一个宗教,它本质上都是想教育人们有所敬畏,不要过分,都要做到义利对等,不能去求取不义之财。
真正的领会了天理和大道,就会摆脱对那些神秘形象的迷信和崇拜,就能达到佛家讲的即心即佛。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曾子告诫我们的意诚,这个诚字不是不欺骗别人那么简单,而是洞彻天理之后不欺自己的良心,因为我们的良心就是天心,就是佛心,不敢欺天也不敢欺人。
所谓的天,所谓的道,不过是我们内在那个无比宽广、无比伟大、无比神秘而又无比公正的一个存在而已。
所以对于这个诚字,一句话总结:
现在表面上对别人的尊重、帮助和成全,本质上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积累福报的资粮,我们的每一个善念和善行,都可以用来和上苍做对等的交换。
善行是存款,恶行是透支,福报是本息。待人以诚,表面上是为了别人,实质上100%是为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