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50章——【 不作就不会死 】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50章——【 不作就不会死 】

作者: 天道剧情 | 来源:发表于2022-06-20 07:50 被阅读0次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一个灵魂,进入了人身容器,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过程中,不免会有各种危险发生,致病、致伤、致残甚至致死。

    最后能好好活下来,能自然而然无疾而终老死(也就是善终)的人,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三。

    由于各种主动地冒险、折腾、作死而死亡的人,也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三。

    想好好活着,却因为遇到意外(比如地震等天灾、战争等人祸)而被动死亡的人,也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三。

    (那么还有十分之一是什么人?自然是遇到意外而没有死亡的伤残人士或有病之人。)

    (统计以上数据得知周朝时主动或被动中道崩殂的人占十分之六。)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情况呢?这是因为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听说擅长求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被犀牛、老虎伤害,在战场上不会受到敌人的伤害。让犀牛的角、老虎的爪、敌人的兵器都没有用武之地。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时刻有安全意识、注意保护自己,对危险有着严格的预防措施和严密的防护措施,没有任何伤害可以致他们于死地。

     

    解读

                                不作

    真正能善终的人只有十分之三,其他人都会发生各种意外致病、致残、致死。

    孟子说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认知高于人、低于圣人的君子,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要尽可能地保护好灵魂的容器,因为在人间体验、练级全指望这具载体啊。要有安全意识、时刻有防范于未然的心态,以安全为第一,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意外的发生。

    孟子的话是对认知介于人和圣人之间的君子说的,圣人不用别人提醒都能顺应天道、自然而然地做到、做好。而普通人就顺其自然吧,比如喜欢冒险刺激的人去冒险或做危险的事、野蛮好斗狠勇之徒进入各种战斗场面,都是天性使然,他们天生就喜欢那样。老子指出有十分之三的人都是这种人,他们死于险地那是死得其所、活该!其他人不是这样的天性,那么最好不要向他们学习,不要被他们误导,不要去从事或参与各种危险或违法的活动。哪怕就是正当的活动,参与前也请先掂量掂量自己,比如“马拉松比赛”,要知道可能的后果,人这么跑、跑这么远可能会死。还有某功能饮料赞助的极限运动,真的是用生命在玩。

    有30%的人命中注定就是自己作死的人,劝都劝不住。中国某地海边,两名游客被海浪卷走,全部遇难。救援人员说:“有人劝他们,告诉他们海堤下面有危险,可他们就是不听。”同年,在中国某山沟(网红打卡地),对大自然没有敬畏的人们无视警告牌、破坏围栏铁网、私自到山沟河道戏水,结果由于上游降雨导致突发山洪,多人被洪水冲走、七人遇难。有的人本来有机会逃离险境的,可他们却淡定地待在原地拍照发朋友圈,错失了逃生机会。洪水退了以后,竟然还有人无视警告,进河道去玩。就是这样,永远都有这么一群没有安全意识、不怕死的人存在。管理员反复劝,甚至说:“我给你们跪下了。”可是仍然有很多人无动于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无论大小灾难面前,总有很多人是不听劝的。人和人之间,无论和谁,忠言逆耳,点到为止。作为“吹哨人”来讲,尽量别多嘴惹人嫌,只喊两次较符合天意,少数有缘人会听劝,会更有警示作用。海边收了两个,这里收了七个。如果上天收人(天道惩罚人、警示人),收不够,起不到警示作用,还要在别的地方收更多的人。

    2022年冬奥会之后,滑雪场的高级道上“大喇叭”喊话提醒人们:“自己是什么水平,心里要有点数。不会拐弯、不会刹车的,先去初级道。撞到别人赔不起,撞到自己伤不起。”当时滑雪是潮流,网上数据表明,很多医院里骨折的人很多,有七成是因为滑雪。潮流是少数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通过媒体等方式带动、引导的。社会上各行各业有很多人为了追逐潮流,被误导到了速度快的“高级道”,不但自己有危险,还要害人。

    史上最著名的关于冒险的书,当属《鲁滨逊漂流记》,影响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人扭曲误解了其书作者的本意,崇尚冒险精神。要知道其书作者根本不是鼓励所有人去冒险!

    《鲁滨逊漂流记》其作者很清楚事实:鲁滨逊的原型是一位水手,由于不听船长的话,被抛弃到了荒岛上,四年以后被航海家发现才救回家。被发现时,水手都成了野人,由于长时间没有和人交流,都忘记了语言,不会说人话了。

    有很多读后感说《鲁滨逊漂流记》是鼓励人们去冒险,这不是害人吗?一向以来,人们只能看到幸存者的大富大贵,却看不到众多不幸者的累累白骨。《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任何一项危险,都足以致一般人于死地,一般人能活着上岸吗?能生存下来吗?能打败野人吗?能被发现救回家吗?……要知道人家鲁滨逊是具有主角光环(各种幸运)的,有着强大的知识力量,鲁滨逊的知识储备根本就不是书里20多岁年纪应该具有的,而是50岁的作者的知识积累的化身。一般人怎么能和主角比?有人看了书以后说也想去冒险,那就试试去吧,保证“活不过半集”。

    大多数人只看到幸存者,却想不到那些不幸者。二战时,工程师看着从战场归来的伤痕累累的飞机,研究应该给飞机哪个部位加装护甲,很多人认为应该给弹孔多的地方加,只有一位工程师说应该给没有弹孔的部位加,因为一旦这些部位中弹以后,飞机就回不来了。

    《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要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什么水平、什么类型,可以结合生肖、生辰、星座、血型等分析自己的回忆(过往经历大数据),充分思考并认清了自己以后,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确实是个冒险家,那么欢迎去探险、探宝,有条件的话可以报名去当开发火星的英雄。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把人进行了划分:

    特别富裕的人。每年可以投入上千万元去训练滑雪、登山等。他们做这些,可以说有冒险精神。

    特别贫穷的人。他们跟随潮流去冒险,不叫有冒险精神,而是叫赌徒心态。要知道,煽动潮流的赌场永远是赚钱的,而那些赌博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赢家。

    中间阶层。根本不应该去冒任何险,而是应该明白天道、顺应天道、舒舒服服地活着,顺便修为自己。

    《鲁滨逊漂流记》的开头,介绍了鲁滨逊的身世,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鲁滨逊就是中间阶层,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鲁滨逊的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道德经》里经常强调的理念)教育鲁滨逊,要鲁滨逊满足现状(无为不争,随缘、佛系生活、不攀比、不内卷内斗内耗),不要出海。可是鲁滨逊渴望航海,一心想瞒着父亲出海,去海外见识一番。

    鲁滨逊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头脑聪明,为人慎重,十分明智,明白天道,顺应天道。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大数据),十分准确地预见到鲁滨逊的意图必然会给鲁滨逊带来不幸,因此常严肃地开导和提醒鲁滨逊,给了鲁滨逊很多有益的忠告。

    一天早晨,鲁滨逊的父亲十分恳切地对鲁滨逊规劝了一番。

    父亲告诉鲁滨逊:“一般出洋冒险的人,不是穷得身无分文,就是妄想暴富;他们野心勃勃,想以非凡的事业扬名于世。但对我们来说,这样做既不值得,也无必要。”

    父亲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就是中间地位,中产阶级,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间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落;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

    “中间地位的生活幸福无比,人人羡慕这种地位。许多帝王都感叹其高贵的出身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不幸后果,恨不得自己出生于贫贱与高贵之间的中间阶层。明智的人也证明,中间阶层的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圣经》中的智者也曾祈祷:使我既不贫穷,也不富裕。”

    父亲提醒鲁滨逊,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多灾多难,唯中间阶层灾祸最少。中间阶层的生活,不会像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那样盛衰荣辱,瞬息万变。中间地位不会像阔佬那样因挥霍无度、腐化堕落而弄得身心俱病;也不会像底层人那样因终日操劳、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唯有中间地位的人可享尽人间的幸福和安乐。中产阶级常年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适可而止,中庸克己,健康安宁,交友娱乐,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乐趣,都是中等人的福分。这种生活方式,使人平静安乐,怡然自得地过完一辈子,不受劳心劳力之苦。他们既不必为每日生计劳作,或为窘境所迫,以至伤身烦神;也不会因妒火攻心,或利欲熏心而狂躁不安。中间阶层的人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尽情地体味人生的甜美,没有任何艰难困苦;他们感到幸福,并随着时日的过去,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幸福。

    批注:中产阶级是上辈子积了多少功德才兑换的福报啊!很多大富豪也都这么说过,当钱过了一亿就不属于自己了,就带不来快乐了,就成了负担了!如果运用不好这些额外的钱,那么就会损失功德和福报,影响下辈子。

    父亲态度诚挚、充满慈爱地劝鲁滨逊不要耍孩子气,不要急于自讨苦吃;因为,不论从人之常情来说,还是从鲁滨逊的家庭出身而言,他都不会让鲁滨逊吃苦。他说:“你不必为每日生计去操劳,我会为你做好一切安排,尽力让你过上前面所说的中间阶层的生活。如果你不能在世上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那么完全是你的命运(投胎前先天选择的、命中注定的)或你自己的过错(这一世作死)所致,而我已尽了自己的责任。”因为父亲用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大数据分析)预见到鲁滨逊将要采取的行动必然会给鲁滨逊带来苦难,因此向鲁滨逊提出了忠告。

    总而言之,父亲答应,如果鲁滨逊听他的话,安心留在家里,那么他一定尽力为鲁滨逊做出安排。他从不同意鲁滨逊离家远游。如果鲁滨逊将来遭遇到什么不幸,那么就不要怪父亲。

    谈话快结束时,父亲又说:“你应当以你大哥为前车之鉴。我也曾经同样恳切地规劝过你大哥不要去打仗,但是你大哥没听从我的劝告。当时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为了虚无的荣誉决意去部队服役,结果在战场上当炮灰丧了命。”

    父亲还对鲁滨逊说:“我当然会永远为你祈祷,但你如果执意采取什么愚蠢的行动,那么我敢肯定,无论我怎么为你祈祷,上帝也不会保佑你,当你将来呼援无门时,你会后悔自己没有听从我的忠告。”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老泪纵横,尤其是他讲到鲁滨逊大哥陈尸战场,讲到鲁滨逊将来呼援无门而后悔时,更是悲不自胜,不得不中断了他的谈话。父亲最后对鲁滨逊说:“我忧心如焚,话也说不下去了。你好自为之吧。”

    鲁滨逊为这次谈话深受感动。真的,谁听了这样的话会无动于衷呢?鲁滨逊决心不再想出海的事了,而是听从父亲的意愿,安心留在家里。可是,天哪!只过了几天,鲁滨逊就把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决心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这真是自己作的,自作孽,不可活。

    后来,在海浪随时会将鲁滨逊吞没时、在每次鲁滨逊的船跌入浪涡时、在鲁滨逊随时倾覆沉入海底再也浮不起来时,在诸如此类惶恐不安的心情下,鲁滨逊一次又一次地发誓,下了无数次决心:“如果上帝留我一条小命,只要让我双脚一踏上陆地,我就马上回到我父亲身边,我要像一个真正回头的浪子,回到家里。今生今世再也不乘船出海了。我将听从父亲的劝告,再也不自寻烦恼、自己作死了。”同时,鲁滨逊也醒悟到,父亲关于中间阶层生活的看法,确实句句在理!

    鲁滨逊经常反思:“邪恶的力量驱使我离家出走,全怪我年少无知,想入非非,妄想一夜暴富发大财。这种念头,根深蒂固,使我对一切忠告充耳不闻,对父亲的恳求和严命置若罔闻。邪恶的力量让我不满于现状,扔掉了父亲的竭力规劝、违背了大自然与造物主的意愿和自己的天赋(违背了天道)、放弃了用通常正当的手段追求幸福的生活,反而去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异想天开,想做个暴发户,而不是像通常一般人那样靠勤劳积累致富。这样,我把自己抛入人世间最不幸的深渊。如果我没有那种种虚幻的妄想,那么我的生活一定会康乐安适的。”

    “虽然从小我的父亲就一直谆谆教诲我各种道理,但是我出海以后,近墨者黑,八年来的水手生活让我染上了水手的种种恶习;我交往的人也都和我一样,邪恶缺德,不信上帝。所以,我从父亲那儿受到的那些良好的教育,也消磨殆尽了(良知被蒙蔽)。出海多年来,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敬仰过上帝,也没有反省过自己的行为(只有君子或圣人才会时时反省或天天反省),我逐渐变得愚蠢、善恶不分。到了后来,即使在一般水手中,我也算得上是个邪恶之徒:冷酷无情,轻率鲁莽,危难中不知敬畏上帝,遇救时也不知道对上帝感恩。”

    “我遭遇了种种灾难以后,也从未想到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天道的安排),也从未想到这一切都是对我罪孽的惩罚,是对我背逆父亲的行为、对我当前深重的罪行以及对我邪恶生涯的惩罚。当我去冒险之前,也没有祈祷上帝为我指引一条正路,保佑我远离危险。我完全没有想到上帝、想到天意;我的行为完全像一个畜生,只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没有听从良知的指引。直到最绝望的时候,才想起了父亲的忠告,才想到了他老人家的预言。父亲说过,我如果执意采取愚蠢的行动,那么上帝一定不会保佑我,不惩罚我就算好的了。”

    “很多人往往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知足,老是不满于上帝和大自然对他们的安排。现在我认识到,他们的种种苦难,至少有一半是由于不知足这种毛病造成的。患有这种病的人大可以从我的一生经历中得到教训(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真正的重点、真正要讲的东西)。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正是由于我不满自己原来的境况,又不听父亲的忠告。我如此违背天道,实为我的原罪,再加上我后来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才使自己落到无比悲惨的地步。”

    (《道德经》第30章、36章、44章、55章讲“物极必反”,第9章、32章、44章、45章讲“适可而止”,第27章、29章、44章、48章、77章讲“不可过度”,这三个概念可以合成一个概念,那就是第33章、44 章、46章讲的人要“懂得知足”!“懂得知足”非常重要,《道德经》反复强调,重要性仅次于“道”和“德”两大概念。很多人不看圣贤书,没有良知,不懂“道”和“德”,不懂知足,他们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批评这些无知的人。)

    “造物主(宇宙天道系统)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放弃我,半途中为了拯救我,造物主(宇宙天道系统)已安排我在巴西做了种植园主。如果我自己不痴心妄想快速发大财,而是明白天道,顺应天道,满足于逐渐致富,那么我也许已经成了巴西数一数二的种植园主了。当时,我的种植园已走上了轨道,并且日益兴旺。我在巴西经营时间不长,短短的时间里我就已经获利不少,我相信要是我继续经营下去的话,到现在一定拥有非常多的家财了。可是,我偏偏鬼迷心窍,把这一切丢弃,为了省钱或发横财去冒大风险、违背天道!以至于现在我被天道惩罚,白白地在这荒岛上流落了这么多年,过着悲惨孤寂的生活……”

    在主角光环的加持下,鲁滨逊虽然最后活下来了,也回家了,但是这是唯一一个集幸运、知识、坚持、努力的结果。现实中万万千千的人包括看这本书的人,估计永远都没有这样的幸运,主角光环般的幸运可是学不来的,所以千万不要像鲁滨逊一样。

    鲁滨逊经历的各种灾难,正是大部分不懂世事的青年人共同的命运。他们不经过多年的磨炼,不用高昂的代价获得人生的阅历,是不会明白自己的愚蠢行为的。有很多人像鲁滨逊一样,不懂知足,不懂造物主(天道)的安排。

    因此,明白天道,顺应天道,非常重要。作者写书来替天行道、规劝世人,是大有功德的!《鲁滨逊漂流记》作者如此,《道德经》作者如此,《创造宇宙说明书》作者同样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终极解读第50章——【 不作就不会死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wd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