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用“毒”,这么尖锐的词,来评价我们一直歌颂,一直赞美的伟大无私的母爱。因为并不是每一种母爱都是无私和包容的,我们已眼见太多被母亲以爱之名,毁掉的孩子。
从北大弑母案,到最近爆火的,杭州天才金晓宇事件中,母亲在他们的人生中,是绝对的操纵者,虽然两个家庭结局不同,但背后隐藏的含义却是惊人的相似。
在大家都在歌颂这位母亲,如何伟大,如何艰辛,把一个有躁郁症男孩,培养成一个天才翻译的时刻,对不起,痛心之余,我另有话说。
我从不否认母爱的伟大无私,但从社会观察者的角度,我不得不提到母爱背后隐藏的“毒”。
吴谢宇案件里,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让一个孩子对相依为命的母亲痛下杀手,且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
天才金晓宇故事里,也不得不正视,是什么样的教育,让一个本可以自由翱翔的男孩,变成被精神病牢牢束缚的悲惨大叔。
这里面的核心,是母亲的强势,和对他们有意无意的操纵。
也许你们会说,很多父母强势的孩子也可以发展的很好,比如周杰伦,比如郎朗。请注意,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同样强大的能量,既成全了父母,又实现了自我。
社会上更多的是碌碌无为的普通人,既无法成全父母,也无法实现自己,活成大家的期许。
我们为人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让他有机会成为,他理想中的样子。没有身心健康,所有成就都是水中花,镜中月,都是大厦将倾,昙花一现。
在金晓宇报考志愿之前,他只是心理有问题,并没有发展成为精神病。在母亲强势要求下,放弃自己喜欢的历史,报考英语专业的时候,命运凄惨的种子就被埋下。
在妈妈的强势介入下,他如母亲所愿,去了就业更好的英语系。在没那么喜欢的专业中学习,对本身心里有隐疾的晓宇来说,这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在树人大学国际贸易肄业后,妈妈又让他自考英语系大专。在这期间,父母亲是否有反思过,为什么孩子会在校突然发病?为什么在孩子发病后,还是毅然决然选择英语系?
这中间如果有一个问题有被父母重视,被深刻反思,在晓宇的人生岔口,让他自主选择,会不会有更好的结局?会不会晓宇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过属于自己向往的生活?
我们不得不审视很多父母,总是以爱之名,对孩子实行控制。我们总是以爱之名,替孩子选择,替孩子做主。
这真的是爱吗?不,这是束缚,是扼杀!
束缚了让孩子翱翔的翅膀,心中的理想。
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创造力,生命力。
创造力,只存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而生命的力量,在于自由、自主、自强。
为人父母有几大常见误区
一:见不得孩子犯错。我们天天给你教做人做事,你怎么还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殊不知,只要抓住孩子犯错的时机,才是让孩子成长的最好契机。因为,道理不是教会的,亲身经历才能学会。
二:见不得孩子走弯路。殊不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自己摸爬滚打,经历过重重弯路,才会有慧眼,识别适合自己的路。
三:见不得孩子吃亏。古人云,吃亏是福。吃亏后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才懂得不能见小利而忘大义。才懂得,利益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小人之心,才懂得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见不得孩子开心。孩子开心,便担心他得意忘形。而忘了,幸福才是孩子身心健康,内心丰盈的基础营养。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有顽强的意志力去抵抗外界的风雨挫折。反之,一个没有幸福感的孩子,犹如一棵根系腐烂的花朵,任何一种小小的磋磨,都有可能带来凋谢。
核心原因,就是社会和父母都太功利了,我们把求学读书,当成孩子今后谋食的必选之路。导致我们小心翼翼,诚惶诚恐的首要目标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颗优秀的螺丝钉,而不是一个身心健康,乐观积极的普通人。
整个社会应该进行反思和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如何界定成功?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应该如何以孩子自身的生命成长为本,去给予他更加积极,有利的成长环境。
这是为人父母的一堂必修课!在这个方面我读过一本书叫做园丁和木匠。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叫园丁,一种叫木匠。
园丁就是看到孩子自身的优势、兴趣爱好和生长的环境,努力为它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氛围。给他带来阳光雨露、松土施肥等,让他长成他自己应有的模样。
木匠是,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到了我手里都是一块木头,我都做成规格统一的桌子椅子。
最近有一个调查的数据,中国的中小学生当中,有高达24%左右的孩子是有某种程度的情绪和心理的问题。这个数字足以让所有家长警惕和重视。抑郁症也正在成为学校,标准体检的一个规定项目。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呢,无非就是父母把社会传导的压力,一股脑儿的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自身没有达成的愿望,梦想,都想从孩子身上得到延续和实现。
这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悲哀。
为人父母,首先要懂得,我们是孩子人生的见证者,决不能当掌舵者!我们要帮助孩子自由翱翔,而不是以爱之名,折断他的双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