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个前几天的热点,《欢乐颂2》中“渣男”应勤因为处女情结和邱莹莹分手了。一个勤勤恳恳的IT经济适用男,为何会因为这种原因和邱莹莹分手呢?
往下看。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处女情结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处女膜崇拜来源于人类农业社会中的财产式婚姻,是父母把女儿当做待价而沽的物品,丈夫把妻子作为一种财产来占有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父权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一致低于男性,而贞洁观念则是父权对女性绝对统治和支配的精神产物。
其实简单来讲,处女情结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占有欲,以及男女不平等思想的产物。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情结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会产生处女情结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男人这东西》中就描述了他对处女情结的理解:男人苛求对方是处女,在这种心结深处,除了希望对方不曾受人染指的那份憧憬之外,还潜藏这希望喜爱的女人只打上自己一个人的烙印的独占欲望。
他还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男人会认为不是处女的女人,会在和自己的性爱过程中与之前的男人形成比较。
从历史来看,不同的文化有对处女不同的态度。在赤道非洲的玛赛地区,女孩子在婚前必须经过一次手术。在萨克斯族,贝勒斯族、西里伯斯岛的阿福尔斯部落,女孩的处女膜往往由其父亲在婚前弄破。在菲律宾群岛,甚至有一批人专门以弄破少女的处女膜为职。在爱斯基摩人部落,让女孩失贞乃是僧侣的特权。
而在中国,“性”一直都是禁忌的话题,真正对贞洁的强调始于宋代的“程朱理学”,呼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思想到了明清时期愈演愈烈。
不同文化对待处女虽有不同态度,但无一例外的针对了女性,并没有提及对“处男”有什么态度。
但是为什么“贞洁”就特指女性而排除了男性呢?
试想一下,如果要求男性也要在婚前保证童身的话,那大家的目光是不是就会聚焦在“婚姻”这个词上,而不是“处女情结”。正是因为不平等、区别对待,才让这个话题一直被提及,被反对。这种区别对待的态度,也是当今世界女权运动所呼吁要摒弃的。
纵观中国历史,从男人的“三妻四妾”,到女人的“三从四德”,无不透漏出对女性人权的束缚,这也是前面说的,从父权社会以来,一直被流传下来的封建思想。
那,为什么要摒弃处女情结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男女平等,其实人本来是不会因为性别也好、肤色也好去歧视一个人的,因为我们刚开始并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差异,慢慢的受教育、周围的人的影响,才开始对一个人或一些人产生看法,开始变的有优越感,开始歧视对方。
现代社会女权主义者呼吁“男女平等”,这种社会的舆论,很大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心中最原始的对性别的认知。
虽然现在社会中仍有“男尊女卑”思想的残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思想是逐渐淡化的,也就是说,摒弃“处女情结”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
其次我认为我们对处女情结的崇拜,以及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来自于外界,因为外界的看法干扰了我们对女性的最本能的态度。
我们处在一个追求平等自由的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也早已铺陈在大家面前,女人可以去外面挣钱打拼,男人也可以在家相妻教子。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家庭也是一个独立的家庭。别人对你们家庭的赞赏也好、诟病也好,都不会给你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因为爱才是让一个家庭走下去的动力,处女膜无法给家庭带来什么,别人的看法也不能。
再一个,是不是处女这种事情,本来就没有标准。很多人以处女膜作为处女的标准,那很多大医院是可以量产处女的,所以这是一个很荒谬的标准。
退一步说,即使有处女膜证明,如果她心里早已经住了别人,甚至和他滚过床单但是没有X入,这种情况又怎么说呢?所以,一个没有衡量标准的概念,根本不应该作为我们选择对象的一个标准。
爱她,就爱她的全部,这才是应有的大男子主义。
还有一个理由,男人总希望自己的女人在外面贤良淑德,在床上风情万种,但是你要知道,读书可以读成林徽因,但是没有过性生活的潘金莲,还是潘金莲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