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购买了武志红老师的精品课,如何认清你与身边人的“关系”。
第一节课,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为什么我们会拥有这样的性格?
我们的性格形成是在关系中磨合出来的。这个磨合与3-6岁前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有很大联系,这段关系会在心中构成“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这两个概念。
等大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的性格,也就是内在关系模式会体现在新的关系中,通过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而这样的投射是相互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这种投射,性格也就在关系中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为什么想在一段关系中有这样的表现,就要分析自己内在关系模式和他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第二课,认识关系模式中的第三只眼。
当我们有了第一课的理论基础就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当我们与他人沟通失效的时候,就可以跳出当下,分析对方为什么这么说,他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并指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他人产生关系时,有“第三只眼”在理性观察,观察包括当下双方发生的关系模式,来访者内心的关系模式、他童年时和家人的关系模式,以及他现在和别人构建的关系。
文中老师说“一个基本的假设: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是他内在的关系模式和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再现。而且,这份再现,常常有精准的对应。”
你和女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妈妈、奶奶和姥姥等女性养育者的关系;
你和男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你和父亲、爷爷和姥爷等男性养育者的关系。
第三课,如何构建健康关系。
我们学会分析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良好的关系。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性格中自信,投射在关系中就是“内在的父母相信内在的小孩”,同等的自卑就是“内在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那么良好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平等关系,这样就既可以抵御他人把自己内在不平等的关系加在自己身上,又可以保持不给他人刺激。
那么如何正确处置他人的传递的信息呢?武志红老师指出,“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其实我们总想在关系中占强势一面,但是平等关系才是双方都舒服的关系。
第四课,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在这里,武志红老师列了一本书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作者将我们的关系模式简化为两种,“我和你”,“我和它”。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比如“我爱你”这个关系,如果对对方有预判和期待,就会陷入隐形控制之中,还是我和它的关系。
能够分清我和你,还是我和它的关系,就能解开关系迷雾。
“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第五课,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这是把我和你,我和它关系运用到生活中。
武志红老师说,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
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真爱,也是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模式,而不应该在家庭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利规则,想着去控制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