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贵人

作者: 公子七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12:08 被阅读26次

    文 / 安安 本文已同步发至公众号:冷画堂

    孙晴悦在新书《二十几岁,没有十年》的最后讲了这么一件事。她说早年在博客上百无聊赖的写文章,记下日常碎碎念,无意间认识了一个网友。这个网友是社科院研究所巴西研究中心的副秘书长周老师。她说很多时候,她生命中的贵人都是在网上认识的。她感谢互联网把世界牵连到一起,给了她这个平台。

    虽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数次感到振聋发聩,鸡血满到仿若是被注射了兴奋剂。但是读到这里,我还是呆了一下。

    因为很早很早之前,差不多有十年的光景,那时博客正是风头正盛,因着互联网,我也曾遇见过这么一个人。

    彼时我正是高中,博客玩的飞起,碎碎念些日常,blabla一些对时事热点的看法。如今写到这里,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年少女孩一身热血的愤青文艺样子。彼时大概也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不再看那些所谓的社会热点新闻。也不再关心政治。身边知道我博客的人几乎没有,纯属自娱自乐记录生活。

    直到09年初写了篇作文,主题是“台阶”,我却一时兴起联想到历代的女子,感慨在这条几千年的历史路上,那些为男人建功立业功成名就铺就台阶的女子们。有人回复了一段很长的评论。

    大自然亦或上帝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铺就了无数的决定人类命运或足以重新书写历史的台阶。古往今来,冥冥中的这样台阶曾让人类在生存、荣誉和利欲之间相互的拼死与搏杀。正像博文所述。在古代,帝王将相们如果没有把倾国倾城的美女作为他们实现一己私利的台阶,他们就无法达到一个旧时代的灭亡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近代的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是希特勒先研制出了原子弹,先登上了核武器这种世界上最大杀伤力武器的台阶,今天的世界只能是日尔曼民族的单独家园。在现代世界的军事热点中,朝鲜半岛如果不是那级只有一尺宽、半尺高的水泥台阶横亘在板门店军事分界线的中央,高丽民族或许早已享受到亲情团圆的天伦之乐了。当然还要提到我们著名的珠穆朗玛峰,如果不是那具带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梯子”矗立在距顶峰只有一百多米的“第二级台阶”悬崖边,不知那些想成为世界上站得最高的人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现如今,横居在中国中学生面前通向高等教育独木桥式的台阶,不知让多少莘莘学子们殚精竭虑、寅吃卯粮地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再有也是世界上最让人不齿的,横在男人与女人间的性别不平等台阶,这种人为的世俗台阶如同陵寝中的墓道一样,横砌在升学、就业、薪资、退休等本来是平等的制度之中。
    台阶,一级接着一级……
    何时是尽头?
    不论是上帝的旨意,还是世俗的卑劣。让我们最后还是要坚定地走上自己命运的台阶,勇敢地向世界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自己主自己!”
    很喜欢你的这篇博文,也很喜欢你的文章风格,文如其人。

    第一次收到那么长那么深刻的评论,心情激动的简直无以复加。十六岁的年龄,碰上这样有深度的人,自是心中无限感激和敬仰的吧。夸张点来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心情是有的。
    虽然如今亦如是。

    后来这人就长期在我的博客中出现,我们一个写,一个评。彼时读那些评论,仿若是与智者的对话,在听一个过来人讲述TA的心得体验。很久之后我把这些评论整理出来,给朋友看,朋友叹息,说这人的思想岂止是深刻,TA简直是超脱。
    当年能把写博客这样枯燥的事情坚持下来,多多少少是有这人的因素。如果一件看起来没什么收益的事情能有别人的鼓励和支持,自是能增加不少动力的。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现在,我又读了当年那些评论。许多东西,当年读过就读过了,却是没往心里去。可这次却惊人的发现,TA当年很多观点,后来我也跟朋友说过类似的话,也不知有多少因素,是因为当年TA的那些想法后来潜移默化起了作用。

    TA引导了我整整三年。从高一,到高三。

    在我决定来西电时,TA写下了最后一条评论。

    启航了,出海了.......
    一切都会消失在地平线的那边,而新的一切又都会出现在地平线的这边。愿天地、父母、老师、同学及所有支持她的人在此岸、在彼岸,在心中护佑她独立驾驭远航,祈福她学有所成。
    一位品学兼优的学子一定会继续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她也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自由的空间。相信成熟与自信永远属于奋发向上与充满个性的学子。相信她一定会有一个属于她的美好的未来。
    好运左右,一切顺利!观众也许比评者更适合一位成长中的高校学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与拓展。

    从此后,TA再未出现过,而从此,我也几乎再也没有用过新浪博客。
    我终究是没有活成TA所祝福的模样。我也再没有勇气更新博客,写写我而今的生活。

    如果说遇见的网上的贵人,大概就是TA吧,我对TA一无所知,却饶是感谢,TA曾在多年之前,点拨一个少年的迷津,在一个小女孩子每半个月的碎碎念下,评论她或迷茫或质疑的看法。

    也曾很好奇过这人究竟是谁,但最终,还是压下了好奇心,心里默默感恩命运这巧合的眷顾,将来自远方一个陌生人的善意默默贮存。

    所以,事隔多年,你可还好?
    我只愿迟到了六年,一切都不晚,还能不负当年你的祝福。

    一副女儿身,天生英雄胆,只愿潇潇洒洒玉树临风,顽强立足执剑走天涯。


    附上部分当年的评论吧。

    很多事如今早已看开,可是对于一个面临高考压力甚重迷茫的不知所措的孩子,当年怎么可能看的开。那时TA说,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在期望与淡泊中迎接高考也许是一种更好的心态。但作为学生为讲,这个尺度说好说,把握和拿捏得适度则需要心智的成熟,我们一方面不想长大,可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用成熟的理性与心态来处理事物,有时真是矛盾。因此高考与其说是一种对知识的掌握的检验,不如说是一种对掌握知识与个体心态的一种测试,抑或是说对我们一种智商与情商的测试。相信你,思维缜密而又感情丰富的你一定会战胜自我,战胜人们普遍具有的莫名的心态,完成高中阶段的一次民调测试任务。

    人世间,我们都是有灵有肉的活人,少年也是如此。当一颗颗蓬勃向上的心灵在现在体制的教育下,在无数励志书籍的感召下,自然会对未来充溢着无限的假想,甚至认为那是白玉无瑕的圣境。而当纯洁、本真的心灵一下开始慢慢靠近这个混沌、纷扰、功利、逐利甚至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世界,他们虽然没有一下顿悟眼前世界的阅历和心智,但已经在他们的灵与肉之间渗进了一丝莫名的伤感、困惑,甚至是失落。他们过去敢于和老师争辩的那种棱角、心境和倔劲一下子变成老态般的世俗与平庸,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我们说幸福就是一个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并且被社会承认,或是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她)获得快乐。而当一个人,不管他的灵还是肉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得到的是什么呢? 痛苦、忧伤......还是......现代教育在对本真的心灵居教育之名时,不应忘记对这个本真的世界和社会行本真的教育之责。以不致让本真的心灵在进入社会这座“围城”时,突增更大的困惑......

    应式教育的症结就在于体制化教育。要真正改变应试教育,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废除高考。不废除高考而改变应试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当然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具备各方面的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只要有合格的中学文凭就可以进入大学,但不是谁都能毕业的,只有写出合格的论文,证明自己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才能毕业。但现中国高校中,在公正、公平、管理、监察上还无法保证这种学研体制的正常运作,在严格质量管理的审查上还会存在人情、关系及学术不端等的一些弊病。因此改变应试教育是系统性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导致应试教育的体制化教育的两大缺陷就在于它的保守性和功利性。保守性使人只能接受既有的知识,而不会创造,或缺少创造性的启蒙培养;而功利性使教育只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而放弃长远的规划和需求。人们常说:能努力学习的,会取得及格的成绩,可能也会有优良甚至优秀成绩;而能凭兴趣学习的,一定会取得优秀成绩,这就是自主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其实在大学里最能看得出,大学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学习成了自主的事情,学生不会为一天某节课的不到课受到责难,学习全凭自觉。如果大学能拿出高中一半的劲头就会在专业上有所成就。但事与愿违,应试教育的重压把高中生透支得身心憔悴,以至初到大学产生某种程度的厌学和过渡放松,这只是应试教育的部分后遗症...... 因此目前的教育需要彻彻底底的改革,而教育改革需要实实在在的进行时了;教育改革已不需要号角,教育改革需要的是深深的足迹。

    那时我读古龙,很久都沉浸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不能自拔。

    生活中不凡许多相似的例子。内心中倾爱的人却最后没有走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而看似平凡、谈得来的朋友却最终与自己携手一生。有时上帝这样的安排也许会让人理解。那就是当你最倾注内心感情的人,当他真正走到自己的生活中了,或许当生活岁月的日历在一页一页的撕掉之后,你也许会产生很多的莫名的思绪......而如果上帝断然斩断你们之间的最美好的恩恩怨怨,而使你们天各一方时,或许你会永远铭刻你对他的最美好的情感记忆,永远印下他那最美最美的情感感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世间情感的一种朴素的、冥冥之中无法抗拒的不成文法的定律。

    十年前,我看到这些文字,这些话背后历尽千帆的沉重,我可曾会懂?

    年少时对于世界的点点滴滴有许多迷惑,对社会现象多多少少愤青着。点点大的热门新闻都能激起疑惑和不解,像是一个才刚睁开眼的孩童,好奇疑惑的打量着这个复杂的世界。

    在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许多的困惑与无奈...... 在我们为这些不幸但仍保持正直和尊严的人们感慨、同情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人生不妨进取,但也应该有在必要时退让的胸怀。我们没有力量改变这个世界,但任何力量无法阻止我们前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与信念。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故事一样,当我们面临同样的一种逆境或困境时,我们如何面对,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非常重要。是低下头颅脑,还是变成僵尸,还是在逆境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最后脱颖而出,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甚至掌握社会命运的时势英雄,当然我们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因此每年对这样的事和人总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追问原因,还是我们现代人中人文精神素质的一种缺乏。特别是在这个利益诱惑的时代,纯粹的精神与心灵的追求价值更多地被功利性、实用性价值所取代。其实,人文精神本身的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当然对一个城市的尊重就是对我们每一个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当地人们对家乡依恋和热爱的一种尊重。从这一现象中我们更多地省悟出现代教育出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之严重,如果当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会出现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更多的出现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那时就是我们国家出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的时候。但目前中国缺少这样的氛围,所以不容易出大师,更不用提诺贝尔级的了。因此人文精神不能丢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丢掉了就失去了对人的尊重,对精神的尊重,当然也就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

    后来二黑问我,读历史怎么读。我说你乱读就好。历史本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菇凉,读得多了,自然心中就明了了很多,也不太会轻易相信书中的观点了。不自觉的有了一杆称,谁是谁非也看的会比较辩证。却不料那时TA就曾这样说,

    还历史于本来面目一直是历代人们对历史评价的一种追求目标。正史也好,野史也罢,站在不同的时代,处于不同的阶层,观察历史的视角不同就会出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但跳出历史看历史,用一种更超脱的历史观去审视、去分析。不在于你的看法观点如何,不在于你是否与历史得出的结论相同或相左,重要的是你对历史所表达出的自己的一种态度,当然这也是对自己灵魂或精神生活所反映和表达出的一种人生态度,这是最重要的。

    功高盖主,这是历代衙门官场之大忌。封建王朝多数自古便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统治之魔律。但凡德才之臣若欲实现人生之理念及价值,只欲辅佐君王至谋取江山之时为限,将后切忌恋贪权杖。逢立国之际,便是智臣离去之时。功成可取,名就远之,此乃既为国尽忠,又叫功高为主立社稷,名如烟云转瞬去。凡臣伴君坐江山,我自他乡独闲矣。而此一隐去又不失回归故里再尽人之根本、天之孝道。此乃人生之大成也。但古今中外有这样定力和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又有几人?又有多少人克服不了人性的弱点,被既知道,又熟悉的魔律所害。古代如此,难道现代不是如此吗?以史为鉴,兴衰尽知。但就怕尽知兴衰者还是走不出兴衰的这个怪圈,这到让人感到很是可悲!

    很多评论,在十年之后再看,才终于明白,当年只是看过,而并没有懂。

    《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理念体现了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大和谐思想。据此这个心理测试的命题显然应该说是伪命题了,是不存在的。退一步讲,即使存在,普遍人们还是没有跳出自我,既分析判断的依据始终还是以我为中心,把任何其它的对象以对自己有无用处作为取舍的标准和依据,而没有把自己作为被评判的平等对象之一,当然得出的结论也就有主观臆断之嫌,因此先放弃哪一种并不要紧,关键是放弃了。其实哪一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即使它所象征和所代表的人类和事物也同样如此。妻子、子女、朋友、父母及对权利和金钱的欲望(确切讲应是生存的欲望,市场经济社会生存所需最低收入也是金钱)哪一样都对我们非常重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难道我们就要抛弃一两样不成?在和谐理念下,我们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我们仍要尊重他的存在。因此如果跳不出来看,怎样看都会陷入迷宫的。如果没有和谐的理念与思想,即使不是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仍然也会有所放弃的。

    大学时,我读吴晓波的三部曲,叹,“这是一个我所生长我所熟悉的时代啊,尽管它依然有种种不足之处,然而却仍对它心存感激,对比那跌荡的一百年。然而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不可避免被打上时代的标签,过去如此,将来如是。”依旧是相似的论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殊语言,这些刻在流逝岁月中最深的痕迹就是一个时代的语言符号了。也许又过了多少年,哪怕刚刚跨过时代的门槛,每当提起这些符号,不用问多大年龄,不用问各自的经历,总会同时引起属于这个时代人们的心潮脉动,记忆的时空隧道总会让我们回到那个曾给我们带来甜蜜、心酸、天真、执着、惆怅和爱遐想的年代。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我们生命自然的过程,不论我们过得如何,也不论我们是笑着、哭着,还是感动着面对走过的岁月,只要我们愿意回忆,这就是对我们自己生命的一种肯定,就是对我们自己灵魂生活的一种默许,相信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有次TA的一条评论被新浪吞了,我吐槽这个Bug,第二天却看TA回复。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的历程时钟注定了是要加速前行的(客观是匀速的,但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意念中却是加速的)。孔子的这句话再次印证了时间的永恒运动性和不可逆性。就像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不一样的。在别人家里与回到自己家里还有不一样的地方,时间似乎在开玩笑中再现了它的本性。高中阶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珍惜时光,时不我待!”

    后来有人告诉我,“工作就是谋生。”

    现实社会,怀才不遇或者事业受到一定的挫折确实是一种不幸。但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不只是外在的一种,也有其内在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当你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充实和愉快,这样的事情才称得上是你的事业。那种被迫去做,或做的过程中很难受,尽管得到了利益,赚到了钱,这不算是真正的事业,只能算做是职业。当然如果职业和事业是一致的,这是莫大的幸运,但这也是很多人都无法获得的。因此,那些不可多得的才子们,暂时的失意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属于自己的灵魂生活,将来有了一个自己谋生的职业后,哪怕与事业殊途,一样可以同时开辟自己未来事业的新天地,这样的人生一样是快乐和富有成就感的,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事业与人生。

    “认识你自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虽然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距离我们已经2400多年了,但我们现在听起来一点也不陌生。通过日记或年记的形式,来总结把脉自己的人生轨迹不愧为是认识自己的一种好的方式。虽然认识的是自己的过去,但过去的总能引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对昨天人生的归纳就是对自己今天人生的演绎和对明天人生的推理。其实相对于对别人的认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更难一些。因而对自己弱点的认识就更难把握了,当然也就很容易原谅自己。因为人更多的时候是能看清别人的脸,却看不见自己的脸。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人活一生,醒悟的少,疑惑的多,最大的疑惑就是无法认清自己。因而只有时常地通过对自身灵魂的拷问,对自己深沉的自省,才能更好地更客观地面对自己,才能淡然从容地面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让我们经常地拿这句哲人的名言来作为时常敲打我们一下的醒锤吧。因为一个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注定是不可战胜的!

    论读书。

    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实践行动,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读历史上的伟人和名人传记或是智者书籍。通过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可以为我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宏观上的指导和借鉴。但任何事情也要一分为二或辩证地看待。伟人也好,名人也罢,他们的成功之路无不是借助于他们当时的那个时代环境所铺就的,只有更好地借助那个时代的“天、地、人”才能成就他们的一方伟业。应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因此,脱离时代的评判一本书是不是好书是不客观的和不实事求是的。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并不是它符不符合一定范畴内的政治、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原则来取向和评判的,而是在于它对自己有没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于它能否震撼你的灵魂、激励你的思考。哪怕它是批判自己的价值观念,只要它说的有逻辑、有道理,就是好书。
    说到好书,前几天总理在与网友聊天时曾对网友说:“我说的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总理实在说到了好书的灵魂之处。当然还要加上一句,就是那些在不同时代能展现人类伟大人性一面的书同样也是好书。因为人性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末并被人们所歌颂。好的书籍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更主要是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而不好的书籍虽然也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知识,但却不能提升我们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既有知识也要有文化的人,切不可做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人。而读好书,勤思考、爱追问会使我们的知识、文化同步得到提升。

    论精英与法制。

    悠悠五千年,兴盛与衰败,只在弹指间。时代精英们可以强国兴邦,造盛世于国于民。也可毁国涂民,泛水火于国于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生死兴衰亘古不变的存亡法则。之所以几千年来走不出这个怪圈,无论盛世乱世,只要封建制度主宰下的统治理念一天不改变,精英们的睿智和视线一样会被盛世下的安乐与安逸所消磨和蒙遮。脱离了法制的人治,忧患时尚可维持;而脱离了法制的人治在安乐和安逸下终将衰落永远是封建体制不可逾越的咒语。

    我是不是快乐,十年后,突然心里忽地一酸。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理想反倒让我们的生活更真实,更朴实。过去几十年的共同理想教育不知让多少人生活在虚无的梦幻之中,也不知让多少人丢掉了自己真实的一面。没有理想并不等于没有自己的希望和期待。人们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和规划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人生阶段目标。然后用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接近和完成它。这与那种接近妄想的理想有着本质不同的意义。脱离人性的那种理想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可取的。做自己想做的,虽平凡,但它却是我们对自己灵魂、头脑和生命价值的一种尊重。一个位置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看看这个位置上你是不是感到快乐。如果快乐,这个也许就是你世界上最适宜你的位置了。

    我曾对人造生命疑惑。

    在人类已经接近到了揭开了人类生命奥秘之际,我们不论对冷血还是热血生命做任何过多的指责与悲呛都会觉得是一种无奈与徒劳。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过程,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我们自己赋予了我们生命一种我们希望实现的意义,其实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人的生命的结果一定是死亡,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没有意义。当然,当人们明白了人类都是“向死而生”的自然真谛时,我们或许就已经接近了人生旅程的终点(人造儿的出现,我们并不能就认定是人类的终点,)。当然这时对于死亡就会产生“飘然而来,翩然而去。”、“对生不必喜,也不必厌;对死不必惧,也不必乐。”的超脱心境。人生于天地之间,劳逸死生都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所以应坦然处之。当然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死亡的意识越来越麻木,也许这是大自然的一种安排吧,让你在一步步走近死亡的同时,也一点点适应死亡,越来越不那么敏感,等到死亡来临时,也就不那么痛苦了。理性的人生,超脱的心境,会让你的人生过程更精彩,更轻松。我们非必让后人记住我们所留下的人生的每一段内容,只要有一片浅浅的印记,它曾经驮载过我们走过世间的一段过程就足以慰藉我们的灵魂。既然大自然安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让我们珍惜我们的生命、敬畏我们的生命,好好地享受我们生命的每一段历程吧。今天,不管人造儿何时和如何产生(既然有人造生,可能就会存在人造死),都不应改变我们对人类生命意义、本质及过程的认识。当然人性、伦理不论处在何种发达的科技时代,都是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始终不懈地予以坚持和把握的。这也是保障我们能够很好享受人生过程的两个平衡支点。

    商鞅在《商君书》里所说的强国策略中必须实施“壹教”。既统一的教育和思想,也就是思想上的控制,他这一给皇帝的统治秘诀也就使我们不难理解,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的人必然会对一些专制国家所记述的历史的真实与全面性提出质疑。

    孙子的“庙算论”让我们知道了指挥打仗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成功与失败或成与不成的条件。拿现代话讲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进行充分的论证。如何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如何去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又如何把对自己的不利条件经过努力尽快地转化为有利条件。这才能在自己行动前对自己的行动成功与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才能在行动中与行动后始终有一套或更多的完整预案。2500年前的思想虽说历史久远,但思想之深邃,一样能跨越时空,指导着我们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彰显其生命力之伟大。有时当客观条件具备后,如何发挥我们的一点主动性,动一动一点智谋,有时对结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网上的贵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yh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