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之"掌握状况",有两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一是阅读的时候是否要专门做笔记?二是阅读记录是不是掌握孩子阅读状况的必要手段?
阅读要不要做笔记,我认为首先要明白阅读的目的不是做笔记,而做笔记是为了更好地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张觉得做记录对自己阅读有帮助,那就做呗,王以为做记录无益,甚至有碍于阅读,最好还是别勉强。见过身边书读得多,笔记也做得好的,也有书没少读,笔记却很少做的。我那儿子便是个书一搭一搭地读,却从不愿动笔墨的主儿,可这并没有影响他阅读的效果。我向来读书也只是偶尔在专门的本子上做点儿记录(多半为了完成单位布置的任务),我更喜欢拿着一支笔,边读边在书上勾画、圈点、批注、梳理、归纳。多年后,这些阅读的痕迹同样能提醒我的记忆,带给我感动,想从中查找些什么,只需关注圈点批注就能很快找到。
那么,学生阅读要不要做笔记,我个人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从当下学生被繁重的作业折磨得普遍怕写字的实际出发,最好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一来,估计大部分学生不会去做笔记。这种状况,从表面看学生阅读没有达到积累语言、服务写作的目的,可事实上阅读对写作的作用,第一不是语言积累,也不是写作技巧,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使人心灵敏感,使人思想深刻,丰富人的"言语图式"。因此,学生读书而不做笔记似乎没什么不妥。相反,在强迫下做笔记,把阅读记录变成一项负担,反而会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当然,如果某些孩子出于自觉自愿做阅读笔记,老师和家长顺势而为即可。
学生不做读书笔记,老师或家长是不是就无从掌握孩子的阅读状况?答案是否定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掌握孩子阅读状况的途径绝非阅读笔记一条。画思维导图,填写阅读单,班级读书交流分享,朗读读过的书……这些都能反映孩子的阅读状况,灵活多样的反馈方式还有助于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我的学生大多数时候读的都是自己的书,他们喜欢在书上做花花绿绿的圈点批注,我们管此叫"大花脸",通过"大花脸"我就可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和激励。
总之,孩子怎么去阅读,笔记记与不记,怎么记,不能盲目随从,也不能凭老师或家长的喜好,而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量,以保护孩子的兴趣、激发内在需要为落脚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