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们常常听到手工茶与机器茶的说法,那么什么是手工茶?什么是机器茶呢?很有必要刨根问底一下。其实手工茶与机器茶是很笼统的说法。首先说手工茶:完完全全由手工制作出来的铁观音茶是没有的。铁观音工序复杂,不可能完全不借助器械完成制作的。那么究竟怎么才算是手工茶?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人力与手工的区别,手工不等人力,手工是可以运用借助器具的,人力则是不采用工具的。很多人把人力误等于手工(人工)。打个比方:采用锄头翻地,属于人力(当然也算是手工),利用牛犁地,也算是手工,但不是人力而是牛力。不能把手工局限为人力,物力也算是手工的一种。如果采用拖拉机耕地,那可以说是机械化了,这里称之为“机制”。以前手工采茶是徒手采摘的(人力),现在采用镰刀或者剪刀采摘(物力),也算是“手工”。
有一部分手工工序已经极其落后被淘汰了,这部分工序采用先进器具并辅助人工操作。仍然被认定为“手工”。比如原始的杀青工序采用柴灶土锅,现在采用的是煤气滚筒杀青机,不能因此定位为“机器茶”。又比如,以前采用“吊篮”人力摇青属于人力,采用摇青机照样属于“手工”,(尽管采用摇青机,也是需要较强的体力劳动的)。以前采用手柄揉捻机,用板凳人力包揉,现在采用电动揉捻机和包揉机(速包机,平揉机),也算是手工。以前采用焙笼烘焙,现在采用烘厨烘焙,也算是手工茶。以上工序均采用机械和物力,但由于手工参与较多,机械仅仅提供力量和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产量和速率),手工操控起主导作用,属于手工范畴。
再说说机器茶:那么什么才算是机器茶?较多采用机器或者完全采用机械自动化,较少手工参与的操作模式,称为“机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机制”与“手工”的产出质量差距是比较大的。如果机制与手工的产出质量差不多,那自然会淘汰手工,以机械化替代,因为如果产出质量无差别,那么自然是机制的效率和成本更高,手工就会因为落后性被淘汰。铁观音制作过程有一些是通用步骤的,没有分化为机制和手工的。之所以没有分化,原因有二:其一是机械与手工相结合的,无法互相分离;其二是手工因为落后性被淘汰的(如柴灶土锅被滚筒杀青机替代),如上文所说的那几道工序(杀青,摇青,烘焙等),这几部分工序就无机制与手工之划分。机器与手工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工序:采摘、塑型、挑梗那么机器茶与手工茶就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区分:机器茶的主要工序体现在:机采、机压、机拣。手工茶也主要从三方面的界定:手采、包揉、手拣。如果这三个大步骤都采用机器完成(机制)就算是纯机器茶,外安溪的大部分低价茶,色种茶基本算是机器茶。也就是说:机采+机压+机拣=机器茶如果采摘是采用机器的,其它步骤是手工的就称为“机采茶”;如果制作过程采用压茶机塑型的,其它步骤采用手工的,称为“机压茶”;如果挑梗过程是机器完成的,其它工序是手工的,称为“机拣茶”。机器采摘:指采摘青叶阶段 ,是用修剪机采摘的。优点:成本低,熟度快,人工省,产量大,缺点是:青叶质量低,老嫩不齐,较多老叶枝梗杂草等杂质,碎叶多,茶青损伤大。手工采摘是用镰刀或者剪刀采摘的。手工采摘成本太高,一个人一天采茶10-15(干茶,毛茶),挑成净茶6-10斤,也就是一斤茶叶的采工成本15元以上。缺点是:产量低,费人工,成本高;优点自不必说:茶青质量高,高端茶必具。
机压茶:上文说过,手工茶是采用揉捻机和包揉机的,使用压茶机制作的就是机压茶。机器挑梗:有专门的拣梗机和色选机,先去梗,再色选除黄片。机器挑梗,毛茶加工成:净茶,茶头,黄片,茶梗,茶末。机器挑梗损耗大,比手工挑梗出茶率低5%左右,也就是半两左右。虽然工钱便宜,但是损耗更多,其实更不划算。但是也很多人采用机器挑梗,原因是:机器挑梗节省工时,节省空间,不占场所,而且便于管理,挑梗场有人专门收送茶叶的。人工挑梗要经过称量,挑梗,验收,精拣,补火等工序。比较费功夫,虽然从经济效益看,手工挑梗更划算,而且成品质量明显更高,但有人为了尽快出货,提升所谓的效率,宁愿采用机拣。这就是“搬运工”做法。不走心,图省事,只图效益,忽视质量管理,搞茶只是手段,赚钱才是目的。附注:如果机拣的加工费为1.5元/斤(毛茶),净率为60%;手拣的工钱为8元/斤(毛茶)净率为65%,那么毛茶均衡线价格为76.5元,机拣和手拣的净茶价格均为130元,毛茶价格低于76.5元,机拣更划算,高于76.5元,手拣更划算。如果是手采茶,就不会采用机拣。因为手采茶成本高。既然有工夫手采,就有耐性人工挑梗。所以安溪政府提倡“匠心”精神,价格低,干劲不能低,市场冷,心态不要冷
【此文章为潘记茶庄微(panji8866)归纳整理,转载请说明,特此声明!如果您有更多关于茶叶保存、冲泡、品饮选购等需要咨询,请加潘记茶庄一起交流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