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真谛
我们都知道杨绛先生的爱人是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他们是琴瑟和鸣,比冀双飞的恩爱夫妻。几十年的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他们是精神相契的典范。
他们的结合用杨绛先生的话说是: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
钱先生曾对杨绛女士说:见到你就不想再和别人结婚。”
杨先生说:“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牺牲自己。”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有了爱的基础,杨先生甘愿放弃大家闺秀的身份,嫁到比家境不如自己的钱家。
由于早期杨先生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一举成名,在文化圈里小有名望。从钱老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到做钱老背后的女人,从大家闺秀到在大家庭中做孝顺公婆的好媳妇儿,再到小家中做不花钱的“灶下婢”,无不体现出杨先生对钱老真挚的爱。
为支持钱老写《围城》,杨老鼓动丈夫减少课时腾出时间用于写作。为节省支出毅然辞掉女佣,心甘情愿地做家务。
曾经握笔的手,干起粗活来难免力不从心,小伤常常有,诸如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做饭不小心烫出了水泡。面对这些不但不觉得苦,还为学到了本领引以自豪。
而钱老心疼妻子,为让妻子少干些家务,偷偷地把自己关进卫生间洗衣服,尽管洗的一塌糊涂,杨绛心里也甜甜的,这是丈夫爱自己的举动。
夫妻间的一唱一和,把琐碎的家务事,变成了传递爱的音符。别人家生活的一地鸡毛,在这里变成了爱的点点滴滴,记录着爱的真谛,着实让人羡慕。
面对社会上物质至上的婚姻观,杨老由衷地提醒年轻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与钱老的爱情,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精神上的相契,是爱情长久的保鲜剂,与财富多少,家境贫寒与富裕没有直接关系。
信仰的力量
当有人问杨先生,您在艰难忧患中,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时,先生回答: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走在人生边上》从生命的属性来讲,确实是走在了人生的边缘。古人讲:人活七十古来稀。而此时的作者已96岁高龄,可见其生命力的强大。杨先生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正像她自己所说,来自一种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呢?
抗战时期国破家亡,生活艰辛,但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先生用写喜剧的方式,用笑声作抗议,何等的格局?
当时杨先生一家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与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抱成团,积极参与文化圈内的抗日活动,讨论战争形势和国家前景,与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大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文化·革命”,支撑先生活下去,不畏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还是对文化的信仰。
面对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人格污辱和精神、身体的折磨,从容以对。因为相信,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不会被暴力而摧毁于一旦。不相信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信仰的力量。
杨先生用一生坚守自己认定的信仰,咬定青山不放松。而这坚守信仰的背后,让人们记住了这位百岁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