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892660/d6595b417c1b881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892660/7a27996ceabe24fa.png)
《杜蒉扬觯》出自《礼记·檀弓下》,故事背景是晋国大夫知䓨即知悼子去世了还没有安葬,而晋国国君平公却和乐师师旷、宠臣李调饮酒作乐。
于是,有人进谏了,谁呢?杜蒉。
杜蒉是晋平公的厨师,他从外面进来,听到钟鼓乐声,就向人询问国君他们在哪。得知在寝宫,他便走来,历阶而上。
杜蒉是直接开门见山地劝谏吗?非也!
他斟了一杯酒,让师旷饮尽,又斟了一杯让李调喝,最后自斟一杯面北跪坐而饮。喝完酒后,他快速地离开了寝宫。
想必许多人会觉得很奇怪:杜蒉这不是要进谏吗?这么做到底葫芦里卖了什么药?
平公觉得很奇怪,就喊他进来,说自己以为杜蒉想要开导他,所以没有主动跟杜蒉讲话,并问杜蒉罚师旷饮酒是为何?
杜蒉说:“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子卯不乐,相传甲子日和乙卯日分别是商纣和夏桀的忌日,期间禁止奏乐。而如今,知悼子卒而未葬,这是比“子卯不乐”更重要的事。可是师旷是乐师,却不提醒国君,所以杜蒉说要罚他酒一杯!
接着平公问杜蒉为什么又罚李调喝酒?
杜蒉说:“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意思是说李调是平公亲近的臣子,却因为耽于饮酒作乐而忘了国君应该忌讳的事,所以罚酒一杯!
那么杜蒉为什么最后自罚一杯呢?他是这么说的:“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杜蒉只是个厨师,不好好给国君侍候饮食用具,恪守本分,却胆敢越职场进谏,所以罚自己一杯!【共:同“供”。匕:羹匙。“刀匕是共”,宾语前置句。 与:参加。知防:察觉和防止违礼的事。 】
听杜蒉如此一说,平公幡然醒悟,说:“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于是杜蒉把一种叫做觯的青铜酒器给洗干净,斟上酒,高高举起,恭恭敬敬地献给平公,所谓“扬觯”也。【扬:高高举起。】
直到现在,每当主人向客人敬完酒,就举起手中的觯,人们把这个动作称之为“杜举”。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能不佩服杜蒉的机智。杜蒉身份低微,如果一开始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平公的不是,也许会触怒平公,也许非但没有取得很好的一个结果,反而会受到牵连。
在这种情况下,杜蒉采取委婉而机智的方式进谏,他先是以三次罚酒引起国君的好奇,接着又三问三答解开平公的疑惑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一步步启发了平公,让平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算是劝谏成功了。
杜蒉扬觯之事启发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有时候要多思考,换种方式,也许结果会是如你所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