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经济学人》在每周出版的刊物中开设了“中国”栏目,这是继1941年的“美国”栏目之后的首个国家栏目。很多人说,至此《经济学人》便开始了它丑化中国的历史。辩证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任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杂志都会花时间研究和关注。
James Wilson
霖大说
作为一个为期一年读《经济学人》的新手,社论版的文章写得相对fair,有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并大量用分栏中的文章进行佐证。之前就说过,无论你同意或者反对这些《经济学人》编辑们,他们都在用既定的事实和大量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不是为了改变读者的想法,而是提供一个建议。 插图_the Economics关于写作,我非常喜欢他们的写作风格,相比较《纽约客》或者《时代》,更喜欢这种工业味很浓的纯干货式文章。我个人的感觉另外两本杂志,特别是《纽约客》有种隔壁大妈跟你唠家常的风格,非常接地气。如果有一天,你想开设自己的博客,或者开设一些个人风格极强的专栏,那《经济学人》就不是你应该学习模仿的。因为《经济学人》对一些刚刚开始阅读的人有些困难,甚至也因为这种写作风格,《经济学人》filter out了一些读者(有点elite only的倾向)。还有,可能除了英文特别好的,大多数人用第二外语写作都会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为主的目的,无论平时工作,还是参加各种英文标准化考试。那么《经济学人》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模版。
ECONOMIST_KAL_COVER
最后,我想说一下“中国”栏目,其实在上一篇文章《求同?存异!》中已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果我们只在自己认为正确的bubble里,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保持着一种平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持相反观点的人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