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胜利
巴金在后记中表明,通过三位主角来讽刺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小人物命运的悲哀来映射社会的不公。
在大家都欢庆抗战胜利时,汪文宣却病死在了家里。巨大的反差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当社会动荡时,他们是最先被收割的一群人;当社会蓬勃发展时,时代红利和他们却没有任何关系。
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年纪都是34岁,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现在考编的年纪卡在35岁,很多大厂优化的年纪是35岁。当被爱情和生活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汪文宣还在为微薄的薪水挣扎,是不是还有一点中年男人的无奈。退休时间延迟了,招人年纪不见得放宽,大概只能直接去做保安,才能少走三十年弯路。
钟老面对身体抱恙还在努力工作的汪文宣,劝他说:为这点薪水卖命,也太值不得。工作是老板的,生活是自己的。工作最初的意义是获得酬劳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是去拼命加班,让工作取代生活。不然,我们加班工作最后只是让老板换一辆法拉利。当然,给加班费且自己缺钱的员工除外。
结合现实,直观从中感受到的社会问题有另外的认识。
一是婆媳矛盾。是人物之间的核心矛盾,围绕全书展开。在婆婆眼里,媳妇是一个在外勾三搭四,总是夜不归宿的放荡女子,为了自己享受生活,毫不在意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嫁给了自己的宝贝儿子,不懂得珍惜,最后为了躲避战乱,抛夫弃子。在曾树生眼里,婆婆总是没事找事,揪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放,两人的矛盾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对儿子,把汪文宣养成了妈宝男,使得其懦弱又没有主见。有一种自己淋过雨,一定要把别人的伞撕掉的恶劣感。客观来看,两人的生活习惯都没有错,都是自身视野下的最优解。但是当两个生活习惯差异巨大的陌生人,因为一次婚姻,被迫成为关系最假性亲密的人时,矛盾冲突绝对避免不了。为什么结婚要找门当户对的另一半,在一定程度上双方生活习惯上一致性会更高,更容易形成更相似的三观。至于在此种情况下,依然有生活习惯上的矛盾,只能说运气实在太差。
另及,网路上,有一个热门提问:为什么现在结婚率低?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女性学识的增加。通过见到更多的世界,有更丰富的思想和独立人格后,自然不甘心为他人摆布,即便是父母也不行,更不要说来自婆婆的指手划脚和丈夫的吹牛打屁。明明一个人在经济独立后,可以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要通过婚姻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后一个原因,当代青年男女都认同。
二是经济压力。汪文宣是国企小职员,拿着微薄的工资。文学硕士食不果腹,看似讽刺了社会人才使用制度的不公,让有文学梦想的青年,白白蹉跎岁月。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有社会环境的大原因,但是汪文宣本人的做事风格同样值得商榷。读书是不是没用?读书不是没用,是你读的书没用。不同情况下,社会需求的核心不同。不管是追寻梦想还是拥有优渥的经济条件,都需要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的同时,符合社会当下的生存模式。脱离现实的人,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绘制空中楼阁。曾树生评价汪文宣善良而懦弱,这不止是说汪文宣对待夫妻生活时的态度,也折射了他日常生活的方式。为什么现在大家在相亲的时候,会避开老实人这个选项,因为老实人或许除了老实,并没有其他优点。同时,一个人男生一无所有时的温柔,有时候也很廉价。当成婚后,所有人便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没有柴米油盐作为生活底气,温柔和细致只会让人更加饿,何况汪文宣想给曾树生买个蛋糕,都还得问她先借钱。当然,也不是没有成功案例。汶子当年就是问赵总借钱,给赵总买手表,现在日子似乎过得风生水起。
阙文导演的电影,很好的还原了小说的剧情。为了突出社会的黑暗,即便是白天也将色调降低,塑造了阴天晦暗的画面。潘虹塑造的曾树生,不但演绎出了女神的高冷和热烈,让女性意识的崛起在银幕上有了很好的展示。书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和男女主人的信件也通过旁白的形式带给观众,尽管没有文字的冲击力强大,却也很好地衔接了剧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