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聚焦式做多,是乐观的正确姿势
疫情三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和观念。说它是一场危机一点也不为过,有人消沉,也有人从不放弃,把人生低点改写成新的起点。
朋友圈“张健有话说”曾经发过一段快递小哥的视频,让人心酸。一位小哥赶时间,快到小区门口时电动车突然摔倒,只见他高举着手中的外卖袋奋力爬起来,一瘸一拐地向小区快跑着。他被小哥的努力深深感动,并记录下了这个拼命前行的背影。
即便跌倒,也要把自己的责任高高举起。
如果2022年是最差的一年,往后的每一年只会越来越好。艰难的2022年,种种不堪和意外是阻挡前进脚步的风沙,也会将我们的意志盔甲打磨得闪闪发亮。对于每一只受伤的河蚌,希望与坚持是不断落下的尘世之砂,而成长就是我们结出的美丽珍珠。
2023年注定是乐观的一年。
但是,乐观并不是对未来想得太多。对未来想要的太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资源配衬跟不上,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
欲念太多,反倒失去对现实的用心,这样,经常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对未来作减法,对当下做加法。
对未来做减法,做正确的事,使方向更明确、聚焦;对当下做加法,敢于试错,用尽全力去拼。
不焦虑,乐观且聚焦,不七想八想。
二
做自己,回到最根本的目标
电影《遗愿清单》中,主人翁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人的一辈子结束时,在上帝面前会被问两个问题,如果两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可以上天堂。第一个问题是:你快乐吗?第二个问题是:你让别人快乐了吗?
一个人如果违背自己的意志,不会有快乐可言;一个人既自己快乐,还能帮到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做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一,什么是做自己,并不容易分辨。
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或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对他人负责?当然不是。那种完全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甚至对他人有害的行为,都是极端自私。
正常意义下的做自己,必须是做更好的自己、更完整的人格。在这个前提下,再追寻让自己独特的道路,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模式。
其二,做自己面临取舍,需要勇气。
当自己的抉择与世俗的价值观相冲突时,是否妥协?当未来的道路与当下利益产生矛盾时,是否坚持?
当下和平年代,大部分人衣食无忧。我们除了优越地活着,还要思考如何做自己。不仅要有独特的经历、个性化的存在,更多的是要思想独立,精神自由。
人之于社会,有三样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道德资本。道德资本靠个人修为得来。做自己当然不能本末倒置,德本财末才是正道。
如果真正是在做自己,朝闻道,夕死可矣。无憾!
三
升级,用行动迭代个人操作系统
新年伊始,你是否像往年一样,带着愿望清单准备激情昂扬地跨年?
与其每年随意列举清单,不如认真规划底层能力。在运动、学习、工作、家庭、理财和休闲等方面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反复打磨。
人跟电脑一样,时间长了会反应迟缓,甚至卡顿。你必须升级,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至于死机。
很多人认为思想决定行动,于是,一直想,想,想。想机会、想资源、想准备妥当、想能力达到、想有了充分认知……总之,一辈子中的太多时间都留给了各种思考。
反观成功的人,大多先行动。他们不是不重视思想,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在行动中确立思想,在行动中检验思想,当然也在行动中升华思想。
《能力陷阱》一书提到过一个观点,说是那些时常先规划人生再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的人,常常会落入自己能力的陷阱。当你以现在的能力规划人生路径时,往往会被自己当下状态局限住。你所依赖的技能、熟悉的能力,对未来而言,都是对自我的限制。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先做事,再思考。
2023年必须是毫不犹豫,持续行动的一年。
写在最后
再激情万丈的梦想,不把实施策略刻画清晰,不把里程碑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扎牢,终究是梦幻泡影。
曾国藩曾用“舍命报国,侧身修行”勉励后来人。这其实是一种刚柔相济的人生模式:做事,奋勇争先不遗余力;做人,不抢不争,侧身避让。
用进取心做事,用平常心处世。以终为始,愿我们2023年美梦成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