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本文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奇,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成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围灌木蒙丛"中"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文化常识:古代园林建筑名称(一)
馆
《说文》:"馆,客舍也。"《周礼》:"五十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古接待宾客、临时寄居的地方。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的离宫,亦称"别馆"。《史记·李斯列传》:"(秦始皇)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汉代苑中之宫,偶有称馆者,如云林馆、阳禄馆等。
在明、清私家园林中,常将待客游憩的厅堂名之为"馆"。如苏州留园有"林泉耆硕之馆"、拙政园有"三十六鸳鸯馆"、网师园有"蹈和馆"、南京愚园有"秋水蒹葭之馆"、常熟燕园有"童初仙馆"等等。故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解释:"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
观
古时指非四方形的高台为观,因可远眺广瞻四方景象,故名。《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注:"观,台榭也。"《释名·释宫室》:"观,观也,于上观望也。"《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也。"段注:"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凡以观望为目的之建筑物,亦称之为观,如《尔雅·释宫》:"观谓之阙。"是将宫门前的标志两边的望楼称为观。后道教的殿宇称观。《古今韵会》:"宫谓之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