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要聊的话题乍一看,有点抽象,不过稍微解释一下,你就会发现,还是很形象的。
如题,你不是你的思想,你可以选择所思所想。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是,这里面要进一步明确两个界限:
一个是,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界限。
所谓内心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头脑中的意识。
大家知道,我们都存在于两个世界,也就是外部世界,这是一个客观世界,山川、河流,城市、人群,动物、细菌,这些都是客观存在。
与之对应,我们的内心世界,感觉、情绪、心灵、意识,却是一个主观存在,虽然它们依托于物理上的大脑。
(关于心和脑的区别,以及世界范围内如何从认为精神在心转而认为精神在脑,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超凡之心》这本书)
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存在界限,既然它们之间不是浑然一体,那么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
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一点,外在世界的客观现实,不为我们左右,却容易忽略了另外一点,内心世界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反应,却是可以自主控制的。
外在的事情、东西,存在或发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刺激,引发我们的关注,或者启发思考,又或者激发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运动,不是说外界给了什么刺激,就一定要给予什么反馈,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选择回应的方式、方法。
这就是所谓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距离」,这一段距离,就是我们自主选择的距离。
另一个是,我的「意识」和「我的」意识的界限。
我们的大脑,每天产生很多想法,无论忙或闲,是不是有事情在做,它都在运转,都会产生想法,可是这些想法并不代表我们自己,它们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或者十分重要,或者无关紧要。
而对这些想法做出选择的那个「我」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是我,大脑中的意识不是我,那个大脑深处、神经网络中的既明显又隐藏的自我才是我。
这个「我」才是在我们整个身心中主持全局的存在,他主宰了大脑,而不是你我每天时常产生的种种想法。
这个「我」看到脑海中如花朵一般不断绽放的想法,看到如河流一般不停流淌的意识流,然后选择一个方向去思考、体悟,选择一个想法作为主想法去指导选择。
而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个「我」的存在,总是容易被想法干扰,被情绪牵着走,一不小心就进入了意识流主导的自动行为模式。
想想看,手机屏幕上的某音APP图标,是不是情不自禁地点击?
本想看几个视频就早点睡觉,结果却不知不觉过了零点?
早上本想抓紧工作,结果却听到旁边同事聊的热闹不由自主地凑过去一起聊?
本来很好的心情,在回家路上莫名被擦肩撞了一下,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如果我们依着性子来,按照自然的反应,很可能就陷在意识流的自动行为模式中了,我们就会像一辆高速自动行驶的汽车,不管方向,不管路况,一路开下去,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却来不及反应。
说到这里,再简单梳理一下思路:
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不一样,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客观世界以及其他人、其他事,这个内外之分是确定的。
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不一样,我们需要让自我主导整个认知和行为系统,选择合适的意识,而不是被意识左右,这个主次是一定要坚守的。
所以,对于外在的人事物,对于内在的起心动念,我们都可以选择,选择通过「自我」的视角,去很好地看待外在、内观自身。
比如,对于忙碌的工作,应接不暇的任务,推进困难的项目,可以认为太难了,抱怨自己怎么这么倒霉。
也可以认为好事多磨,这些情况都是磨炼自己的机会,是自我升级路上有意思的关卡,更不能气馁。
比如,对于领导的批评,对于同事的吐槽,对于朋友的生气,可以一秒点燃自己的负面情绪,为自己的抱不平,甚至自怨自艾。
也可以冷静下来,看看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把他们作为自己人际沟通中的一种反馈,去反思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好。
当然了,如果确定不是因为自己的不足,那完全可以不受其影响,培养被讨厌的勇气。
比如,在自我管理上,或者时间管理,或者精力管理,梦想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当然可以失落失望失去方向,甚至情绪低落整个人不好了。
其实也可以客观分析情况,学习他人好的方法,去改善自己的情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改变现状。
这些情况,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可以选择内心所想。因为你我的大脑不是我们,我们不是我们的思想,我们可以选择所思所想。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