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一边是组织、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你问十个老板,九个说人才不够。
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叫“35岁现象”,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
尤其是今年,我们听到好多关于这个35岁的焦虑和担心。什么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失业、35岁职场天花板,等等。
1.你的简历,只是求职的入门资格。
有位人力资源专家断言:“人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
他解释说,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都是最最基本的入门门槛。
35岁,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找工作,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
不是企业主不看重简历了,而是期望快速筛选出高效率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人。
2.那些走出35岁困境的人。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
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早早建立起了个人声望和信用了;
也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
他们是行业的标杆,他们自己就是信用品牌。
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3.35岁必须具备的技能。
35岁的人,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对他人处境更细腻的体察,发展出了更大的社会网络,还有就是,更柔软的心灵。
这种能力就是软技能,是链接能力。
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
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们变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4.普通人的天然禀赋。
对于一个35岁的普通人来说,拥有一个勉强糊口的工作,在大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下,想突破自我但是缺少机会,想就此躺平却又无颜放下对家庭的责任。
是的,生活和工作都在推着我们往前走,生怕慢一步就会被追赶者误伤,每天盘算着柴米油盐,失掉了追求新鲜事物的乐趣和兴趣。
我们是普通人,不需要像公众人物一样刻意粉饰太平,隐藏所谓的缺点,做好自己觉得正确的事,就是我们的价值。
但是,生活里处处都有美好的小感动,只是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活计,忽视发现美的瞬间就是疗愈内心的空虚。
写在最后
35岁焦虑的现象,在当下已经非常普遍了,这是由于产业升级,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低水平勤奋的普通人,同时现代商业的发展需要懂得复杂协作能力的精英。
焦虑来自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在追求安全感。
对于我们35岁的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改变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不管你心中有没有我,我首先心中有你,我输出我的承诺,期待和你的连接。
你的承诺,就是你的信用,就是你的链接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