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这两句是武志红和古典老师专栏的主题词。这两句话,不是听听,认同就行,而是在关键时帮我找准方向。
最近开启了TIM,QQ空间好友动态,今天点进去,看到各种各样的类型的经历。小C去打网球拿了冠军,然后就联想起<心理学专栏>:在比赛中体验竞争较量的力量,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打开和完善自己。小G跳hippop可以自信放出自己的练舞视频,而且真的跳的很棒很帅,还有参加活动。小Y大二已经开始参加考研培训。
和他们相较起来,自己没有参加什么比赛,跳舞的力量也不好,还不够美,所以也没登台过。跑步是有在长期做,但也没有能参加比赛的水平。而自己嘴上说要考研,行动却没跟上,这学期的目标只是不要挂科。
这么对比起来,真的会把自己批判的一无是处。但是想到首段那两句,焦虑压抑的心情立马有了好转。想想自己跑步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而学习跑步姿势的目的,是减少伤害,更省力,更轻松。跳舞并不为了表演,而是让自己跟放得开,更有力量。
但是说实话,比赛难道不是检验我目的的最好方法吗。而且我也需要承认他们的水准,比我高太多,我逃避不了别人优秀的真相。承认自己的不足,很打击我的信心,而且,需要更多的的努力才能达到跟他们同样的水准是事实,这事实也让我畏难。
焦虑时,翻开古典老师的书,讲到自我概念和真实自我,以及之间的差距:成长的空洞。
我面临的就是这两个“我”之间的差距,太大。然而古典老师说,这个自我概念会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真实的我永远追不上它,而它扩大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别人的认同。所以,为了填坑,满足欲望而努力,终究是一条不归路。
而解决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观察点——从两者的之间的差距,到自己的生长。武志红老师,写过:做一个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不要因为现在所得的苹果少,就自断经脉,不再生长。
我面对自己,注意力焦点的转变,还需要时间练习,强化。现在,先给自己设一个弹窗,“我这么想,是为了填坑,还是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