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过这样的场景——
再过两天的周末,就要搬家了。此刻,你面前放着刚刚折好的打包纸箱,你环视了一圈打开的衣柜,拉出的储物抽屉,又瞥了一眼堆满碗碟的厨房——你,崩,溃,了!
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的油盐酱醋瓶瓶罐罐?明明我一日三餐都靠外卖解决啊。那些从衣柜里倾泻而出的衣服是怎么回事?如果我真的有这么多花样颜色都各不相同的衣服,怎么早上还总是觉得没有衣服穿?
你不懂,你也不想懂。这时候,你只想借灭霸的响指一打,让眼前这摊东西一秒消失!
在上海生活12年,我搬过10次家。每一次打包收拾的时候都发下毒誓再也不买这么多东西,可是,发誓有用的话,后来也就不会需要5吨的卡车了......
直到去年年初,因为要离开上海搬去泰国,我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清理自己的物品,好让自己要用的所有物件能够塞进2个26寸的行李箱里。感谢泰国常年的高温烈日,让我不用在捉襟见肘的行李空间里再匀出地方给冬天的厚衣服。
我的“断舍离”来的并没有很挣扎痛苦,一来是因为客观情况让我必须尽快清理掉无法带走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也莫名的有种想要甩掉“累赘”的迫切感。
现在想来,这也是身体和内心的真实呼声吧。
我都囤积了些什么
---长的一样的衣服们
虽然我从2、3年前就确定了自己的穿衣风格,基本上衣橱里都是适合自己的自然系基本款,但是当我拿出所有的衣服时发现,八成都颜色款式一样、布料也大致相同。买下它们的时候,也无非因为刚好逛街逛到,或刷淘宝时觉得模特穿的真有腔调,“反正也不贵,再买一件吧。这件比我柜子里那件稍微宽松些呢,冬天可以加件毛衣穿。”
等到要抉择它们的去留时才发现,一直在穿的也只有那么一两件,其他长相雷同的近亲们都被塞在柜子的角落里,细细碎碎的皱褶好像是这些受尽委屈和冷落的衣服裙子们再跟我哭诉自己还未在这世上享受显眼的目光就已经要被送进垃圾箱了。
留下的那几件呢,总是质地舒服又让我觉得穿着自在自信的,不一定很贵,但也是跟质量相当的价格。随手就能买又不心疼的那些呢,也许穿着样子也不差,可是要不料子扎人让你坐立难安,要不就是洗过两遍就起满了毛球。
现在我还是偶尔会买一两件新衣服,但是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顺手捎来”,而是会在合理价位里仔细甄别用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力求买到真的物有所值并且能够长期穿着下去的衣服。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尽量去了解一些有环保理念和实际行动的品牌,除了身体穿的舒适之外,也让穿衣服这件事给环境带来的消耗尽可能的少一点。
无论是从已有的衣服里挑出自己想要保留的,还是购买新的衣服,额外花费的这些用来挑选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都是在提高我们“获取”的质量。只有经过了“考核”和“评估”的衣服,才能跟好的装扮我们吧。
---想看而未看的书
我算是爱看书,也爱买书。无论新书旧书都会散发出特殊的油墨香,光闻闻好像就能长点“知识分子”气息了。一直以来,我搬家从来不丢书。看过也好,没看过也好,总之都一锅端的跟着我到处漂泊。
好在现在绝大多数书都能够买到不占书架一厘米地方的电子书,随便动动手指就能随身带上千本书出去行走江湖,于是我也就放心的把他们都卖的卖,送的送,很快就销货完成。
在给买书的朋友们打包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为了弥补自己某些领域知识和认知不足而买来的书,多数都崭新的躺在那里,像一群博学又严肃的学术专家们一样冷冽地注视着我,逼得我只好慌慌张张的给它们都恭敬地送进纸箱里。
渴望新知的上进青年和懒散拖延的沙发土豆都是我。上进青年满怀着求知的愿望买来一本本经典好书,沙发土豆又抵不住刷剧和发呆的诱惑对这些”专家们“视若无睹。
到头来,一场看起来只是家务活儿的“断舍离”却揭开了自己靠囤书来假装获取知识的”面纱”,一场行李空间战瞬间变成了灵魂拷问。
那些完全没看过的书,看起来只是被送走的物品,其实也是自己“多余的执念”——不想错过”别人都在看“的畅销书、可以拿来”炫技“的历史哲学经典、看完书里的10招就能一夜致富的创业圣经......
如果你也没有下定决心跟家里堆着藏着的物品们来一场正面较量,想想看,是不是也有什么除了”堆积物品“之外的心里的垃圾,等着你去清除?
---消费升级的物质享受
除了这些之外,我还卖掉了50寸的4K电视、胶囊咖啡机、双胆黑金电饭煲......消费升级的各式电器确实给我的日常带来了不少便利,看电影刷剧都可以清晰流畅,早上赶着去上班也可以按个键就能喝到意式咖啡,米饭能煮到颗颗晶透,煲汤熬粥也是一键搞定。
可是真的没有了他们,也能有不少替代方案。不能随时刷剧的时候,就拿出Kindle来看本闲书,想喝咖啡了就用铁质的摩卡壶在炉台上慢吞吞的烧上一壶,一直以为只有电饭煲才能烧出好米饭的我居然也能在多番练习之后,用泰国街头杂货铺买的小铁锅煮出不相上下的香糯米饭。
扔完以后想了些什么
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都忙着升级更新自己的生活,不停的买进更多的,更好的东西,忽略了在选择这些看起来“更有效”、“更高级”的物品之前,基础的前提是“必要”。如果他们并不是我们“一定必须拥有”的东西,我们为什么那么执着的要得到呢。
就好像帕累托法则一样,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有那20%,带来了80%的结果。也许我们真正需要,并且真心喜爱的东西,也只有20%。
《断舍离》这本书里提到,在我们审视和选择自己的物品、事业、人际关系的时候,都可以用到下面三个原则:
不妥协—
不轻易入手和接纳,做足准备和思考再决定。
不顽固—
放手不需要的人、事、物,不执著在过去的、无用的恶性循环里。
最合适—
像新陈代谢一样让你的”所有“更新换代,保持最适合你的那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