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外国文学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

作者: 宛宛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13:04 被阅读7次

    上一讲说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今天继续介绍柏拉图对人性与人类社会的观察。主题是:拥有魔戒,你会做什么?我们将说明人性十分脆弱,经不起检验,所以需要法律与教育。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

    今日重点1: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说到电影《魔戒》,很多人都看过,它的原文,照字面翻译是《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里面有一个简单的桥段出现好多次:只要一戴上魔戒,整个人就隐形不见了。其实这个桥段最早就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所以我们借助魔戒的故事来探讨人性,以及对于人类应该怎么样面对这样的挑战,柏拉图是什么样的观点。

    首先,我们说一下《魔戒》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呢?在古代希腊,有个城邦叫做吕底亚(Lydia),这个城邦的国王叫做盖吉兹(Gyges),这就是他的故事,这个故事一般就称作《盖吉兹的戒指》(The Ring of Gyges)。盖吉兹在吕底亚原来是个牧羊人,每天在郊外牧羊。有一天,雷雨大作,出现严重的地震,地面裂开了。地震之后,盖吉兹跑到裂开之处一看,底下好像有一些重要的珠宝,他就爬到地底下,珍珠宝贝是不用说的,另外看到一个空心的青铜质的马,马中间有一具尸体,尸体手上有一枚戒指,他就把戒指拿下来戴在自己手上,然后继续牧羊。

    当时的牧羊是吕底亚很重要的产业,每隔几个月就有一次牧羊人大会,然后推举代表向国王报告牧羊的情况。那天大会,盖吉兹觉得无聊就转动着戒指,一般戴戒指有个戒面它是朝外的,他转动的时候呢,把戒面朝向自己,忽然之间,他发现好像别人看不到他,明明是认识的人啊,挥挥手,别人也不理他,好像没看到一样。他想难道别人看不到我吗?他就跑下来在广场上跳舞,也没有人制止他,这说明什么?他真的是隐形了。他回到座位上,再把戒指的戒面转到外面,他又恢复正常了。

    他知道这个秘密之后,怎么办?他可以隐形啊,他可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发现,都不用负责任啊,他怎么做?他就安排自己被选为牧羊人代表,进入王宫向国王报告这次开会的情况。用隐形的方法,诱奸了皇后,谋杀了国王,取而代之,自己成为国王,这就是有关《盖吉兹的戒指》的故事。

    柏拉图讲这个故事用意何在呢?我们再继续看。后面他说:“假设有两枚这样的戒指,一枚给一个我们所知的好人,另一枚给一个我们所知的坏人,看看他们后面的表现如何。”也就是说你可以隐形,那么你还需要做好事吗?你还怕做坏事吗?结果柏拉图非常失望,他说:“最后,这两个人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啊。”有谁可以免于这样的诱惑呢,可以隐形的时候依然走在人生的正路上,不去侵犯别人的产业?可以自由地谋杀任何人,或从牢房里放走任何人,这简直就是成为人群中的神啊。结果呢?好人跟坏人就分不清楚了。

    所以柏拉图下了一个让人失望的结论:“没有人是心甘情愿去行善的,没有人是以行善为乐的。” 每一个人行善都是有一些压力,都有被迫的成分。也就是因为你不能隐形啊,所以你必须遵守规范,天下有很多人本身没有行善却被别人相信他是行善的,但是有谁愿意真正做个善人而不只是被相信他是行善的呢?简单的结论就是,一个人行善是为了行善而行善,或者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名声,或是有形的报酬而行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深刻。

    今日重点2:人性其实很软弱

    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你可以隐形的话,你会做什么?事实上,在多年前,美国就做过一个民间调查,其中有个问题就是问老百姓,如果你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结果出乎意料,80%的受访者都说要抢银行。我们现在知道银行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保安啦,这么多的警卫还有摄像机啊,因为人性太脆弱了,太经不起诱惑了。

    人性确实很软弱,都是好逸恶劳,希望不劳而获,同时又贪得无厌,完全禁不起诱惑。我们自己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可以隐形的话,最希望做什么事?当然是随心所欲啊。这句话有出处的,《论语》里孔子说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一路发展上去,努力修行,到最后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换句话说,孔子是一个典范,人类的典范,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明什么?在七十岁之前孔子如果从心所欲就有可能逾矩。

    我们一般人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以为人性是善的,这个说法是一种太冒险的想法,你如果真的以为人性善的话,这个社会恐怕不堪设想了。

    所以,柏拉图在晚年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法律的重要,《对话录》留存26篇,最后一篇就是《法律篇》,这个时候他已经接近八十岁了,等于是对整个的一生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他认为如果你不能找到理想的君王,也就是不能找到哲学家来担任君王,那就只能靠法律了,所以他认为法律是次佳的选择。

    今日重点3:柏拉图的“法律金律”

    在法律方面,柏拉图提出了一些观点.1.金律。所谓的金律就是我愿意别人对我做什么,我也要如此对别人做,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四百年后耶稣出现了,说了类似的话:“你们愿意别人怎么对你们做,你们就要先对别人怎么做。”

    2.孔子说的话,一般被称作银律,那就是所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金律、银律怎么分呢?金律代表积极的,我要对别人行善,因为这个善是我自己愿意的,我也希望别人这样对我,这是积极的作为;银律代表消极的,我不要做哪些事呢?我不要对别人做我自己不愿意碰到的事。事实上,这两者是可能区分清楚的。

    柏拉图在《法律篇》里面有进一步要求,他说:“我们对于陌生人所犯的罪行,比起我们对同胞,认识的人所犯的罪行,将会更直接地引来神明的报复,因为陌生人既无亲戚,也无朋友,所以他们可以要求更多的关怀与宽容,不论是人们的或是神明的关怀与包容。”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可以隐形,能做什么侵犯别人的事吗?当然不行。柏拉图进一步强调,对自我有强烈的执着,是一切罪恶的最常见的来源,这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如此,也就是执着于自我。我们前面提到盖吉兹的戒指,也是因为隐形,使自我变成世界的中心。

    今日收获

    1.人性确实软弱。到今天如果还在社会上站得很稳,不是因为我们很坚强,而是因为还没有碰到真正的考验,所以对于人性不能够掉以轻心,要随时保持警觉,不断进行修炼。

    2.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常常想,如果我是他,如果他是我,我们应该如何互动、如何来往呢?这种换位思考,是儒家很好的思想,叫做恕道,在西方来说,也会慢慢发现这是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基础。

    3.法律是不可或缺的。柏拉图一直希望出现一位哲学家君王,或是让君王学哲学,只可惜太难了,他在有生之年做过试验,结果失败了,所以他说:“法律是次佳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np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