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武汉读大学时,听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于是1981年重建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我一直以为,所谓旧址所在就是唐朝大诗人们笔下的那个“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然而黄鹤楼几建几毁,我们见到的既不是三国古韵,更不是唐史端方,甚至不是清朝风雅。初时的黄鹤楼早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黄鹤楼原始的古迹风采已不可考,留存于世的图画资料,展示了黄鹤楼唐宋元明清和现代时期的风格,在二楼有六个模型陈列。
唐 黄鹤楼模型唐朝的黄鹤楼,一楼和城相连,是唯一有一整圈外墙相隔的,楼高两层,整体结构比较简洁粗旷古朴,颇没有大唐开放包容、万邦来朝的气势,显得有点普通了。
宋 黄鹤楼模型宋代的黄鹤楼是由主楼、台、轩、廊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建在城墙高台之上,主楼二层,顶层十字脊歇山顶,主次分明,布局严谨,大气雄浑,颇有气势。
元 黄鹤楼模型元代的黄鹤楼具有宋代遗风,但在布局与内容构成方面有不小的变化,建筑群精简了,植物配置的出现, 更是一大进步,使原来单纯的建筑空间发展成为浓荫掩映的庭院空间,特点是堂皇。南宋与金征战时被毁。
明 黄鹤楼模型明代的黄鹤楼,楼高三层,顶上加有二个小歇山,楼前小方厅,入口两侧有粉墙环绕, 特点是清秀。据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所以专门设计成了拱门入口,采庙宇之风。
清代的黄鹤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表现出一种神奇壮美的气质。建制格调以三层八面为特点,主要建筑数据应合“八卦五行”之数。后来此楼在被太平天国战乱期间被彻底摧毁,同治七年(1868年)再次重建,然而这次仅仅过了15年,就在1884年秋天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现代黄鹤楼模型现代的黄鹤楼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重新设计,楼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七十二根大柱拨地而起,六十个翘角层层凌空,每个翘脚嵌有龙九子螭吻(chī wěn),常做殿脊两端吞脊兽的,取其灭火消灾之意,整个琉璃黄瓦富丽堂皇,五层飞檐斗拱潇洒大方。
从黄鹤楼俯瞰长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