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共济会国学与传统文化
细读张岱《陶庵梦忆·五则》

细读张岱《陶庵梦忆·五则》

作者: 故紙堆裏寄此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1-04 17:35 被阅读40次

    引言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留存下来的著作有《琅嬛文集》、《石匮书》、《石匮书后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少年时过着鲜衣怒马、公子王孙式的奢靡生活;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前半生的浮华与后半生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恍若南柯一梦。于是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著成「两梦」——《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西湖梦寻·自序》

    《陶庵梦忆》是对昔日生活的回忆;《西湖梦寻》是对有关「西湖」掌故的记录。

    特别是《陶庵梦忆》,其中有许多名篇小品,如《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柳敬亭说书》……

    一、原文及释义


    《陶庵梦忆·五则》文字,以马兴荣点校本《陶庵梦忆》为底本,并参淮茗评注本。

    (一)金山夜戏


    崇祯二年(1629)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bū),至北固,(yǐ)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xùn)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傒(xī)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qí)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tián),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sà)眼(yì),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tì)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崇祯二年(1629)农历八月十六日,我从江苏镇江赶往山东兖州。下午申时(15-17点),到达江苏北固山附近,停船靠岸(休息)。

    此时江面波光粼粼,恍如有人在天边把一个大口袋里的月光缓缓倒入水中,地下的江涛在翻滚吞吐,水面上的露水也在啜饮着水汽。天下地上一片皎洁,仿佛有人刻意喷吐而成。

    我非常惊喜,移舟途经金山寺,已是二更天了。又经龙王堂,进入大殿中(准备休息),大殿非常漆黑安静。月光穿过枝丫,直达地面,稀稀疏疏如残雪一般。

    (面对此情此景,兴致渐高)我忙呼同行的小男仆拿出唱戏的器具,点亮灯火,高唱韩世忠在金山及长江大战的诸剧。锣鼓人声喧阗热闹(惊醒了休息中的寺人),金山寺的僧人们全都起来(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在此夜戏)。

    有一个老僧用手背揉着眼翳,忽然张口,大吃一惊,呵欠与笑嚏齐至。然后慢慢缓和下来,注视着唱戏的人,看他们到底是何许人也?因为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这里?不过以上疑问都不敢问。

    剧唱完了,天也快亮了。我们就解开缆绳,坐船准备上路了。山里的僧人们目送至山脚,久久伫立,直到剧完了还在想那些唱戏的人,他们到底是人、是怪,还是鬼?

    【注释】


    晡(bū):申时,即午后三点(15)至五点(17)。

    舣(yǐ):停船靠岸。

    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二鼓:二更天。宋王明清《恽麈后录》卷一:「夜漏已二鼓五筹,众前奏丐罢,始退。」

    小傒(xī):小男仆。

    喧阗(tián):喧哗、热闹、拥挤。

    摋(sà):按揉。

    翳(yì):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

    (二)鲁藩烟火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

    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

    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

    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luò tuó)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

    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kāo)亦出火,纵横践踏。

    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

    昔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

    山东兖州的烟火妙绝天下。天上放烟花时,地下一定会张灯结彩。鲁藩之地的灯无所不至:点亮大殿,点亮墙壁,点亮楹柱,点亮屏风,点亮座位,点亮宫扇,点亮伞盖。

    诸公子王孙、官家子弟、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全都变成灯中之一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等到开始放烟火,灯中之景又变成烟火之景的一部分。

    那些看灯的人,他们在看灯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的灯外之景;那些看烟火的人,他们在看烟火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的烟火之外的景色。没有单纯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的景色(都会互为对方眼中的景色)。

    光怪陆离,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面装饰「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等饰品。四周安置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左右,每一帘分别嵌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大字。每字高一丈左右,晶光闪闪,灯火通明,璀璨夺目。

    下面用五色火漆装饰狮子、大象、骆驼等百余头;上边骑着少数民族的同胞,他们手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等器具,并在器具里面装上「千丈菊」、「千丈梨」等火器。

    这些兽类的脚上都装上车轮,腹内转着舞动的活人,他们就在下边转动。上边的蛮民就手持火器,照例放着瓶花。如大雁般行进,有时排列某种阵形,有时又跑起来。

    移动的时候,百兽口中会喷火,尾部也会同时喷火,纵横践踏,威风凛凛,好不热闹。

    端门内外,烟火满天,遮蔽了月亮,露水也因此不能降下。观看的人耳目不能停歇,应接不暇,几欲发狂,常常敛手保持平衡。

    从前有一个苏州人,自夸他们州中烟火灯事之繁盛,高声道:此时苏州烟火节,也没有地方可放,放了也上不去。众人疑问道:到底怎么个说法?答曰:因为现在天上已经放满了烟火,没有空隙了!众人显然认为他说的话荒诞不可信。

    今天在「鲁藩」看烟火,确实存在这种情况,看来他没有骗人啊。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注释】

    鲁藩: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后世因袭。故称「鲁藩」。

    尻(kāo):屁股,脊骨的末端。

    (三)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chuán)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bò)翼惊飞。

    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cù),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qi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kān)、赭(zhě)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按照往年的情况,在三江看潮,其实并没有潮水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言道:「今年是暗涨潮!」但是年年如此(并没出现可看的大潮)。

    崇祯十三年(1640)八月,(我)到白洋去凭吊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同席。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呼「大潮来了」、「大潮来了」……我迅速赶去,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只见,远方水天相接,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直到塘上。

    稍微靠近一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片雪白,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它们正张开翅膀拍水惊飞。

    潮水渐渐逼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直奔而来,遮蔽了大江,好像身后有怒雷在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簇拥在一起,竞相朝前奔涌,没有敢故意落后的。

    再近些,声势越来越大,仿佛飓风逼近一样。这些潮水似乎想要拍岸而上。观看的人纷纷后退,避至塘下。莫敢与之争锋。

    等到潮水击打到塘上,全力一撞,水花冲击四射,溅起数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翻卷着向右奔去,被龟山正面挡住,(潮水)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十分愤怒,直接震碎了渊深宁静的龙潭。只剩下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使人头惊目眩,仿佛观看了一场大战,过了一会儿,脸色才逐渐缓和镇定下来。

    先辈们曾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山冲激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庚辰:一作「戊寅」。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戊寅:崇祯十一年(1638)。

    遄(chuán):急、快、迅速。

    擘(bò)翼:张开翅膀。

    镞镞:簇拥貌。镞(zú),通「簇」。

    (四)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那时我正住在西湖附近。那月大雪连下三日,(西湖一扫平时的热闹气氛)湖中不见丝毫人、鸟踪迹。

    这天,天将明的时候,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制作的衣服,带着炉火,准备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只见,四周的树枝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雾凇,弥漫着白色雾气,头上的天空与白云、与四周连绵的群山、与地下结冰的湖水……融为一体,上下一片雪白。(在这个巨大的白色世界里)湖上能看到的黑影,只有缩小为一痕的苏堤、一点大小的湖心亭、如芥草般渺小的扁舟以及坐在船上的两三粒人而已。

    划至湖心亭,(没想到上面竟然已经)有两人铺着垫子对坐(谈笑风生),还有一个童子正在烧着热酒,酒炉已沸。(他们)看到我都很惊喜,没想到:湖中怎么竟然还有与他们志趣类似之人!(热情地)拉着我与他们一同畅饮。我勉强喝了三大杯,便向他们告别,并询问他们有关姓氏、郡望等个人信息。原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当我准备下船回家时,船夫喃喃低语:别再说相公有多痴了,还有比相公更甚的痴人。

    【注释】


    更定:天将明的时候。更: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

    拏(ná):牵引。指划船。

    毳(cuì)衣:毛皮所制衣。

    雾淞:寒冷天,雾滴碰到在零度以下的树枝等物时,再次凝成白色松散的冰晶,叫「雾淞」。通称树挂

    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貌。《汉书•礼乐志》:「西颢沆砀,秋气肃杀。」颜师古注:「沆砀,白气之貌也。」

    毡(zhān):用兽毛制成的垫衬。

    大白:杯名。

    似:表示比较,有超过的意思。

    (五)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zé),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jiào)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chēng)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yǐ)舟近岸。断桥石(dèng)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uì)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第一类可看之人——坐在繁盛的楼船上,听着音乐,戴着高冠,穿着华丽衣服,灯火通明,歌伎和婢仆相随,乐声与灯光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

    第二类可看之人——也是坐在楼船上,带着各色美人与美童,嬉笑玩乐,环坐在楼船露台上,左盼右顾,身在月下而实际不看月亮的人。

    第三类可看之人——坐在船上,也有歌声与音乐,名妓闲僧一起,悠然自得浅斟低唱,伴着和缓的音乐,器乐与人声齐发,也置身在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的人。

    第四类可看之人——不坐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率性而为,酒足饭饱,呼朋唤友,跟随大众,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叫大声喧哗,假装醉酒,唱无腔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不看的人。

    最后一类可看之人——乘着轻幌的小船,带着洁净茶几,带着温暖的茶铛,煮着热茶,拿着白色瓷碗喝茶,携带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有的人隐藏在树下,有的暂避于里湖之中,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的人。

    杭人游湖,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出发,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便归。避月如仇。到了晚上,又有一些好名之人,争着出来看月。犒赏守城门士兵一些银子作为酒钱(疏通关系),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夫赶快把船划至断桥,争着参加胜会(生怕自己晚了一步)。

    因此二更天以前,(西湖仍然)人声鼓吹、喧闹异常,如沸如撼,如梦魇又似呓语,似聋子又似哑巴;大船小船一齐到岸,什么也没看见听见,只看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过了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完毕,便差遣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为由来恐吓他们(使他们早点回去,以免耽搁自己的时间)。于是灯笼和火把像列星般,一一簇拥而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奔向城门,人群于是渐渐变少,一会儿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这类人)才移船靠岸(开始我们的赏月游玩之旅)。断桥边的石磴也慢慢散去热度,在上面摆上酒席,招呼朋友开怀畅饮。

    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皎洁清亮,山峦恢复到妆饰完好的样子,湖水也如刚洗过脸一样,清爽干净。

    先前那些浅斟低唱的人、隐藏在树下的人也纷纷出来,我们前去与这批人打招呼,把他们拉过来同坐赏月。不一会儿高雅的的朋友也来了,佳人名妓也跟着过来,摆好杯盘碗筷,歌乐齐发。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直到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人们才一一散去。

    我们(这类人)却任凭小舟之所如,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闻着清新的香气,做着惬意的美梦。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注释】


    止:副词,同「只」。

    优傒:歌伎和婢仆。

    童娈:①美好的童子。②亦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貌男子。

    帻(zé):包头发的头巾。

    嘄(jiào):古同「叫」。

    茶铛(chēng):煎茶用的釜。

    巳出酉归: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磴(dèng):石头台阶。

    颒(huì)面:洗脸。

    竹肉:《晋书•孟嘉传》:「桓温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嘉答曰:『渐近使之然。』」,弦乐;,管乐;,歌喉。后以「竹肉」泛指器乐与歌唱

    二、《陶庵梦忆》与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主要是从「文章的体量」来命名的,翻译成白话文大概就是:

    体制短小精炼的散文,骈散结合,散多于骈。

    其次,「小品文」的内容不像那些典雅庄重「载道文」,更加私人化、生活化。记录与自己相关的生活琐事,抒发真情实感。多是一些笔记著作。

    「晚明小品文」是晚明文学的重要代表,张岱则是晚明「小品文」创作者的重要代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读张岱《陶庵梦忆·五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qd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