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老会友小磊的一次分享会上推崇的,后来再听她分享过一次后我便买来看。根本原因是我想看看自己写的具有“返古“风格的书究竟与时代潮流有多大的吻合或分歧。总体上我是乐观的。《必然》,作者:凯文凯利,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当我出门因为忘记一样东西不得不回去再拿时有点暴躁,埋怨自己的状态怎么这么差,这点小事都能落下;而且有点无助,要是能分身该多好,什么都不耽误。与其说羡慕不如说体会大老板们需要秘书这个现象,因为他们耽误不起。假如我能有个私人秘书,当然花费要很小,她还要贴身追踪我的细小思维(因为大事我能记得,不需要它),而且不能有脾气,因为我需要的帮助不是纠正和干扰,还需要点头脑,比如我需要啥答案就马上来。。。这么完美的秘书只是想想,但是凯文凯利非常逼真地在书里实现了,这就是智能,而且这是我们通过网络正在做的,我们的每一次浏览、点击、回复、操作都为这个智能贡献着。手机已经有很多功能帮助我们调整自己了,比如跑步有计步器,少几步都有点对不起手机;阅读有打卡器,似乎一群人互相监督,其实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人;开车时GPS可以随时随地跟你唠叨个不停,这种场面将来发生在家里、路上、办公室等每个地方,你不会嫌烦,反而通过巧妙的设定让它该出现时出现,好比闹钟。。。这是个非常美好的场景。。。我们能做的就是贡献这个网络,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无意识的居多,网络必须勾起普通等级的使用者,这些人使用优秀的或者走在前沿的成果,这样网络才有品质和吸引力。我们只把网络当成一种工具,可能解闷、搜索信息、交流等等,以自我用途为目的。假如需要团队做什么,那一定是认识的,或者被某种合同绑定。网络销售似乎没有合同,因此十几年前还不为人接受,现在我们认为“信誉”就是合同,实名制和智能验证体系已让我们无处遁形,很多网络上仍然“乱说话”要么意识不到它的实体性,要么就是后台很硬,有理有据了。那么每个人渐渐接受网络成为实体后,自然忽略身边所谓渺小的朋友,出现这么个现象:
不要以为个体间的联系也可以强烈,比如朋友间的聚会或串门,你会看到聚会时大家依然玩手机,谈论的都是网络上的东西–好像没有必要相见!我看到一张讽刺的照片是聚会时大家把手机扔到篮子里,强行隔开。网络之所以有如此吸引力是它的“真实感”。
对,就是这个感觉造就了现在的诸多怪像:无聊的人翻看手机希望有人答理他,这些人是真实的;寻找群体也是为了真实交友;查看信息当然希望找些有用的;刷屏也是怕遗漏了朋友的信息。。。这算怎样的真实?我们的朋友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嗨,出来聊聊吧”,其实电话有时也多余,如果你对朋友的生活规律足够了解的话,直接去串门就好了。网络让我们的移动和变化加快,所以串门往往扑空,即时联系是必要的,电话足够了。当然,你会说“联系不到得留言吧”,于是短信出来了;得分享点有趣的吧,于是又回到网络了。但是有个前提:先有了朋友,这些方式的魅力才体现了,反过来,通过这些方式找朋友就是还没有真实感,是希望有吧。
我无意于诡辩什么,以身作则,很少用网络了,我把这些写下发到网上,是为了给朋友看,所以没有发到微博上(我也没有),这不矛盾,如果连朋友都不看的就不要祸害社会了,而朋友们都看了我已满足,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然后再见面时谈谈这些细腻深刻的,这是网络不能代替的。
书的倒数第二章说“怎样的提问才算有效呢?”,我问电脑:“怎样交朋友?怎样安心快乐?”,答案。。。
“必然”或许是个事实,但是“价值”与“事实”是不同的,即应该是什么和最终是什么是不同的。应该的或许是我们最美好简单的一种渴望,和科技没什么关系。当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提到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上看到地球就像一个生命体时的感触并不是指网络科技。
我更应该做的是努力促使“应该的”变成现实。就这一点,该是我与书的分歧还是吻合呢?
此致
lazytiger (微信:lazytiger1983; 电邮:singaporeshiliang@hotmail.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