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创新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如果说会场外的5G应用让创新成为热议话题,那么会场内也没有离开“创新”二字。
文艺创作,写得好情节、描得好人物,就要“拨动内心深处那根弦”。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创新就没发展,没发展就会边缘化,边缘化之后就会衰落。”重视创新,意味着面向未来。
对观众而言,能拨动心中那根弦的,是千百年来沉淀出的传统唱腔,也是融合声光电的现代呈现;对创作者来说,能拨动心中那根弦的,是延续千年的文化血脉,更是在时代的滋养下为作品注入的新血液。
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委员们,对于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十分关注。巩汉林委员和张光北委员就坦言,“这是好事,让它类型多元,题材丰富”“国家对影视产业更加重视,在新时代里要有新的作为,会越来越好”。就像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给科幻文艺作品以深厚的土壤一样,文艺创作同样需要用不断创新,来纪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伐”。
文艺创作,是作用于人心的工作。拨动了那根弦,就能听到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而文艺作品也一定能在亿万人民的同频共振中,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号”巨轮浩荡前行。
这正是:创新燃动两会,激情四射未来。
二、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
在这次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说出了关键。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今天,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我们正身处壮阔的新时代,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近14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正为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也强调,“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能不能搞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
正如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三句话: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不能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学术研究也不能是“象牙塔里的枯燥文章”,一切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是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的。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只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以大作品成就大师、大家。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正如总书记要求的,“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对于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需要有“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勇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明大德、立大德,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方能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方能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方能抵制庸俗媚俗低俗。
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都是作用于人心、影响着社会的工作。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创造和学术研究就一定能为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