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之前,我几乎没有用过粮票和购粮券。高考后考取省城学校后,我也吃上商品粮(那时我们那里叫国家粮),从此开始与粮票和购粮券有了亲密接触。
那个年代,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物资都是凭票凭计划购买,其中粮食就是其一。
据我所知,那时的粮票有全国粮票和省内粮票之分。全国粮票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但省内粮票只能在本省范围内使用。凭粮票到国营米店买米,还可购得食用油,但后来出现的购粮券就没有这一待遇了。
在省城读书,那时每个月的粮食是定量供应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是每人每月30斤。这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不够,我每月都要吃到40斤以上,这个缺口全靠家里补给。
每个学期开学时,父亲不仅要给我准备好足够的学费和零用钱,不得从家里带些米到单位换些粮票或购粮券给我带到学校。
每次返校时,父母几乎都会跟我说上同一句话:“钱一定要省着用,但饭一定要吃饭,不能饿肚子!”所以在省城上学的那3年,我的口袋里虽然经常没钱,但从不缺粮票特别是购粮券。
有时有粮票却没钱买餐票,只好与同学私下交易,把粮票或购粮券低价卖给有需求的同学,换得的钱再去买些加餐的白饭票。
这样一个下来,一般都会花掉45斤左右的粮票,有时一个月竟然 会“吃掉”60斤粮票,所以每学期中途还得写信回家再向家里要购粮券。
父亲收到我要购粮券的信,便知道我在学校“能吃”,说明我身体好,心里还挺高兴,从来不会怠慢,马上就会想办法弄些购粮券或粮票夹在平信里寄过来,还常常在信中嘱咐我,饭一定要吃饱,人是铁饭是钢,家里不缺粮食。其实我也知道,这些粮食也是父母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
有家里的粮食支援,上学期间我的确很少饿过肚子,有时一个月的菜票不够用,就吃白饭或买份萝卜干也会把肚子填饱,顺利完成3年的学业。
参加工作后,口粮是根据工作岗位性质来确定的。我在机房从事技术工作,每月有33斤的口粮。每月还有4天假期,至少会在家里吃上3天,所以粮食缺口大大减少,但父母却仍然按我在省城上学的标准每月补给我购粮券。所以每月回家休月假,父母应付提前准备好购粮券或粮票,在我离家返岗时塞进我的行李包里。
刚参加工作,每月30多元的工资很不够用,到了月底口袋里常常只剩下一些角票,好在我每月会提前把餐票买好,不会出现饿肚子的情况。但那时我口袋里的粮票或购粮券总是有余,而且年年有余,偶尔也会支援缺粮的同事。
结婚成家以后,自己从集体户口迁出单独立户,每月需到粮店购买粮食了。这时,我回家的频次减少了,家里也不再给我粮票或购粮券,而是不定期地给托人给我带来大米。
后来,国家粮食市场放开,取消了粮票和购粮券。用粮票和购粮券购粮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粮票和购粮券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每当我翻看自己保存的那些珍贵“文物”,也会让我回想起那个年代父母给我粮票和购粮券的情景,让我更加思念逝去的父母,感恩父母一生的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