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孩子玩手机多了不好。可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新研究发现,每天使用屏幕超过7小时的儿童的大脑会出现变化,以及每天使用屏幕超过两小时的人的认知能力会降低。
据调查,美国青少年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平均超过两个小时。而花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时间竟然超过6个小时。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据《纽约时报》报道,最近,硅谷的电子工程师父母们在跟保姆签订的工作合约中,会加上一条特别款项——将手机、电脑、iPad、电视机等电子产品都收起来。
因为他们认为,电子产品促进学习的功能被夸大了,让孩子上瘾和阻碍发展的风险却变得极高。
近来,有数据显示,孩子每天连续玩半小时手机,平均每分钟会眨眼超过7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小于5秒,长此以往,视力将急剧下降。
的确,面对孩子要求玩手机的请求时,不同家长给出的不同回复,有可能会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1.“那就玩一会儿”
孩子专注于玩手机时,不吵不闹,对很多家长来说,省心省力。
对家长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
但是,家长可曾想过放肆让孩子玩手机的后果?
手机好玩,孩子当然知道。
即便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在手机面前也未必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手机的使用时间,刷起微博抖音也会停不下来。
更何况是没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所以,孩子一旦拿起手机,如果家长不设定玩手机的时间,孩子便会不知疲倦的玩下去。
大家都知道,手机等电子产品有辐射,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是眼睛。
所以,一旦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就会加重近视的风险。
不仅如此,如果孩子假期在家养成玩手机的习惯,那么就难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
一天不玩手机,心里就不舒服,其实,这已经跟网瘾没有区别了。
所以,面对孩子想要玩手机的请求,如果家长心软,一时答应但又不加以约束的话,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患上近视,还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影响未来。
2.“不玩手机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机,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孤独、无聊。
或者说看周围的人都在玩,会产生一种跟风的心理,孩子会觉得,自己不玩手机呆立在那里,会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此时,有人提出陪孩子去玩,孩子便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关注,不再孤独。
如此一来,注意力便会从“想要玩手机”转回到“有人陪自己”这件事上来。
家长适时的回应,让孩子远离手机,带孩子出去走走,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对玩手机上瘾,还能让孩子见识更广。
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机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眼界才会更加的开阔,而不只会手捧手机,上网、打游戏。
所以说,面对孩子想要玩手机的请求,家长两种不同的回复,会成就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对手机上瘾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跟孩子“约法三章”
玩手机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2.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孩子想要玩手机的时候,家长可以试试提出带孩子出去玩,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孩子想要玩手机的欲望
3.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为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孩子感受到其他事情的好玩。
小孩子还是爱动的年纪,有其他的好玩的事情自然不会只想着玩手机。
4.家长以身作则
其实,不光是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也非常沉迷手机,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在单位玩手机,上下班途中玩手机,回到家还是玩手机,这样执着于手机的生活方式又怎么可能不让身边的孩子受到影响?
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指单方向的,家长的自我提升也很重要。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是一种习惯,体现在各种日常行为中。比如:每天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看书学习,并且在孩子面前做一个严格自律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之下,逐渐会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花在读书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