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者统计,63%的未成年人,如果家里没事的话,基本上不会跟亲戚联系。18到25岁的青年中经常或者频繁跟亲戚来往的,只占22.7%。26到30岁区间,这个比例为28.8%。作为对比,40岁到50岁的中年人,经常或者频繁跟亲戚联系的,能占到85%左右。
越年轻,越把亲戚看得可有可无。究其原因,想必有以下几点。
01 成本高
离家在外,美其名曰闯荡世界,实则打工。打工能赚的钱毕竟有限。
逢年过节,对父母那是必须要有所表示的。再加上平时的社会交往、赶个人情,留点吃饭钱,所剩不多的情况下,走亲戚无外乎雪上加霜。
对长辈要孝敬,对晚辈要表示,一来二去,都要靠钱包。钱包鼓鼓,不在话下。若囊中羞涩,什么也不拿,似乎不太好意思。
毕竟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02 没话题
和亲戚在一起寒暄,无外乎张家长李家短,身体可好,保重身体。除此之外,除了自己提前编排好的吉利话送给亲戚。
话题中再无诗和远方,只有让年轻人惧怕的实质话题。
你何时买房?找对象了吗?差不多得了,别太挑剔了?晚婚对孩子不好。抓紧吧!每次说到这些,想必每个当事人都会如坐针毡。这些聊天内容,是关心,也是打扰。
每次走出亲戚家门,想必有如释重负、再世为人的感觉。
03 很尴尬
有些敏感话题,说出来,怎么都不是。
比方说工资吧,说低了,亲戚要批评你没好好努力,然后一本正经,给你指路,告诉你应该如何如何如之何。
这个让你考公考编,求个铁饭碗。那个让你出国务工,为自己镀层金。
等你一走转身就教育自己孩子,“你可千万别学XXX,没一点出息!”好吧,我成他们的话把了。
当然,如果你把工资说高了,这时亲戚们立马两眼放光,一个劲地夸你厉害,并满脸堆笑请你讲讲致富故事,激励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是创业成功人士,手下管着十几号人,他们会强烈要求把自己正在啃老的孩子到你那去工作。
若是正在饭桌,一定是左一杯右一杯地敬你,直到你飘飘欲仙,答应他们的请求。事后,酒醒了,你拍拍脑袋,反复回忆自己答应了哪些不该答应的事,继而后悔不迭。
退一万步,假如自己混得不好,穷困潦倒、衣衫褴褛地去串门,一进门,想必亲戚都是爱搭不理。
看《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初到黄原,心疼钱,想在远房舅舅家住一晚,也是受尽白眼和冷遇。
作者路遥不禁感慨: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到来,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让人口迁移越发频繁。
大家庭里的成员,可能因为工作、学习原因,分布在天南海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很多人不是像以前一样,愿意呆在老家过一辈子。
至于亲情的空缺,也有人来补位。和谁产生了共鸣谁能提供情绪价值,我就跟谁在一块!
你说,既如此,谁还敢去看亲戚。只能相见不如怀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