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你,遇到过下面的情况吗?
1:孩子开始上学,不断开始问为什么。可是自己回答不上来怎么办?
2:孩子总是东摸摸,西摸摸,回来总是衣服脏兮兮,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乖!
3:孩子总是破坏大王,在家就是拆拆拆,刚摆好的玩具就被拆掉了,完全没有耐心再帮孩子搭一遍了…
一句话总结就是:面对孩子的好奇心爆棚,不知所措。
我堂姐就是典型的第一种情况,面对小侄子的无敌连贯问,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学霸,但还是解决不了焦虑,万一答不出会扼杀小侄子的好奇心…
她的做法是不断填充自己,变成无所不知的小百科(其实这也挺好的,人就是要不断学习,孩子变成学习动力源也是不错)…
面对这种情况,我的观点是这只是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真正问题是
面对5岁小孩(不会打字不会认字),不断的提问之下,当自己不会的时候,如何处理?既让自己不变成学霸太累太焦虑,又能不打击小朋友的好奇心?
01保持好奇心的目的是什么?
在你想让孩子保持好奇心之前,你先要问自己:要孩子保持好奇心的目的是什么?
不少家长之所以要孩子保持好奇心的原因,其实只是本能觉得就应该这样,或则大家都说好奇心很重要,而没深入想过没有好奇心就一定是坏事吗?换句话说太有好奇心一定是好事吗?
比如下面的漫画,虽然是个段子,但是好奇害死猫呀。

当然,大多数时候,保持好奇心是好的。
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人与机器的最大区别就是创造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创造力,那么跟机器没什么区别了…
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但是有两样是机器永远学不会的-情绪和好奇心。
因此,在你寻求让孩子保持好奇心的解决办法时,请务必先问清楚自己的目的。
有些家长自己都失去了好奇心,怎么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好奇心呢?家长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永远是最深刻的教学方式。
要了解怎么不扼杀好奇心,先要了解下好奇心是什么?
02好奇心是什么?
在《Why-What make us curious》这本关于好奇心的书中,有两种理论说法:
一种是信息鸿沟理论
另一种是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
第一种信息鸿沟理论,先看图可能更加直观理解

图中表示了已知和未知的一道鸿沟,就产生了好奇,这个理论是假设好奇心是由外界触发的,强度有我们的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差距决定的,在已知很多和很少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好奇,而只有在我们一知半解的时候才会好奇。
这个理论看起来能解释生活中很多现象:
比如打篮球,一开始让你学运球肯定觉得很无聊,那么篮球爱好者都是从看比赛,上场打比赛,才开始建立篮球的兴趣。
比如学英语,一上来就让你考试,当然觉得无聊,只有用起来,才会越来越有意思。在《东大特训班》漫画里面,英语老师一上来,是教披头士的英文歌曲,建立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才会激发兴趣。
已经熟能生巧的时候,很多时候会产生没有意思的想法,比如一个人做了十多年的工作,大多数情况的做法其实就是不爱思考,顺着流程做就OK了,不要谈什么好奇心了,很少人会持续创新
但是这个理论解释不了,那些未知的东西会令我们好奇。就像盲人,即使不知道光是什么,也会好奇,看到世界是什么样的感受。
第二种好奇心是天生的理论
能弥补信息鸿沟理论解释不来的部分(对未知的东西也好奇)
理论再好,还不如研究下那些历史上一流好奇者,最有名的当属达芬奇,费曼了吧,简直就是全才,假如没有好奇心驱动,也不会涉足这么多领域,也不会再这么多领域都做到超一流水平(这点扩展出去会比较多,本文暂时不展开)
我个人是比较偏向第二种理论的,因为更加符合常识。
第一种理论则可以作为补充,方便优化培养好奇心的方式
03如何培养好奇心
谈如何培养之前,先看看那些事扼杀好奇心的方式
1:对孩子的提问置之不理或者讽刺他们,如此还在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没有勇气发问了(选幼儿园要注意了,如果老师是这样的,那还不如自己教呢)
这其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简单问题或者已知问题,那么就要如实回答(把孩子不要看成孩子,平等对话)
另外一种是复杂或者自己也不懂的问题,那么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这个过程不仅满足了好奇心,也同时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千万不要单方面灌输概念,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变成小老师,自己只是机器人,帮孩子完成机械的动作,主导还是孩子自己,家长的倾听也会强化孩子好奇心的形成)
2:面对破坏行为,训斥或者不理解
常见的就是面对孩子把玩具拆了一地,家长都会怒火中烧(好一点的就在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来环节情绪)。这其实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我自己在小时候就会拆四驱赛车来弄清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理科男从小就会拆拆拆,拆是一种探索的方式,比如读书有效的方式是拆书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比一味听别人讲效率高好几倍)
3:面对不听话宝宝,常常怒火中烧,训练乖宝宝(顽皮或者淘气,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一味的乖宝宝其实是渐渐丧失好奇心的表现)
4:学校的传统教育,这点不是抨击传统教育,而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起源是普鲁士教育,根本目的是训练听话的国民。
所以这种教育天然的缺点就是扼杀创造力,而好奇心又是创造力的最开始,所以传统的学校教育会天然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看过这么多的扼杀孩子好奇心的方式,如何培养好奇心的?
第一种是不扼杀,这个很好理解,不要做以上那些扼杀好奇心的方式:
1:回答孩子的问题,自己不会就一起探索,孩子做小老师,带着家长一起找答案
2:面对破坏行为,多引导少训斥
3:不要乖宝宝,培养”顽皮“宝宝
4:不要过早放早教(当然这有利有弊,弊端就是过早被训练规矩,容易失去童心失去好奇心)
第二种是增强,光光不扼杀哪够呀,还需要增强呀
1:向孩子展现父母的好奇心,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了好奇宝宝变成好奇父母吧(不仅仅是学霸父母,言传身教永远是最有效的方式,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那么自己先从每天看会书开始吧)
2: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要不要报太多的培训班,孩子的精力本来就有限,没了注意力,好奇心也不会有的)
3:书籍是每个好奇宝宝最好的媒介(不认字就从绘本开始吧,独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多么重要,就像孩子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自己睡觉一样,主动学习永远比被动灌输要高效很多)
4:多问开放式问题,学校里太多追求标准答案了,开放式问题可以让孩子思想更好OPEN,寻找有意思的答案,而不是对的答案
5:多接触大自然,多出去旅游,多参加动脑活动(机器人展、科技馆、海洋馆)
04总结
好奇心、创造力,这是未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好奇宝宝,不要变成学霸妈妈,而要变成好奇妈妈,因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童年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上各种课的,玩中学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探索。
我相信好奇心是天生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扼杀,而要不断增强。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一样。
居里夫人说过,其实我就是特别好奇,好奇得上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如果缺少好奇心,你就会觉得你看到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就不会进一步探究。
科学家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黑客就是因为好奇心出发了他们快速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好奇心最简单的一步,就是生活中总问为什么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于自己用什么角度看,这点和画画摄影很像,都是换个角度看世界。
写文章也是一样,只有不一样的角度观点,才是一篇好文章,不然天下文章一大抄有什么不同的呢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育多少知识(所以不用为了不知道多少知识而焦虑,关键要学习如何学习),而是开发孩子的潜能,好奇心是第一步,请好好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好奇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