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家庭教育研究院 吕博
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养育小孩?
1.经济需求(养儿防老)
2.社会需求(传宗接代 他人的言论)
3.心理需求 (被称呼爸爸妈妈的感觉)
心理控制:指那些侵扰儿童思想和情感的侵入式的教养行为,如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销等等。(如果你不这样做,我们就不爱你了。你这么做,你对得起——)最伤人的话就是 你太让我失望了。
→内化问题(抑郁 焦虑)
外化问题 (叛逆 打架 捣乱)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
学业成就
人格(强迫症 追求完美 缺乏自信)
孩子们的需要是什么?
一般满足两个条件:出现的比较早 满足可预测
可预测性:世界如何运作。
接纳:人们是否对他们的需求给予反馈。
胜任力:自己如何影响世界。
两两结合形成了新的需求:信任 自尊 控制
☞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具备
结构化:父母卷入孩子的教育时,可以提供清晰(不受自己的情绪影响,高兴时会怎么样?不高兴时又是另一个样),一致的指导。(规则是稳定的,不能朝令夕改,一天一个样。)☞考虑孩子的能力范围,交流其行为的可能后果。
自主性支持:给孩子提供在学习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角色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家长允许和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等。☞引导孩子自己完成,不提供帮助越俎代庖。(脚手架的作用,房子建好了,及时撤走)
☞这样下的孩子语言能力和较高的执行控制能力。
(非自主支持,家长直接帮助孩子完成)
案例☞
下雨关于是否穿雨衣的问题,女儿讨厌穿雨衣。
解决一:爸爸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女儿穿上了。
解决二:爸爸妥协,那随便你穿不穿吧!
解决三:你不想穿因为太难看,但是我也不想让你淋雨感冒,你能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吗?
(女儿借妈妈的雨衣)这种解决开发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女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父母效能训练》
关注过程:努力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及愉悦感。关注结果则更强调稳定特质的重要性以及强调成果的重要性。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
长期表扬下的孩子,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差。☞天赋☞如果没有成功,聪明的标签就会被取走。害怕,不敢接受挑战。
长期鼓励下的孩子,激发孩子的信心勇气乐于挑战,激发内在潜力。☞努力☞即使挑战失败这也是通往成功的必然经历。(成长型思维 描述法 把看到孩子如何努力取得进步的过程描述出来。问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自己感受自己的成功)
投入积极情感:以积极情感(温情 信任 鼓励 肯定)来回应孩子,同时注意保持这种积极情感。
父母双方共同的参与:均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合作与支持,在重要的规则上保持相对较高的一致性。
《爹也是父母呀!》
1.社会变迁导致父亲参与有所增加(社会角色)
2.相比母亲,父亲的参与水平仍然较低(中国0-18岁儿童每天得到2.59小时的家庭照料,其中母亲1.1小时,父亲0.29小时)
费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母亲的作用是给与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Lamb等认为儿童与目前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对儿童需要的高度敏感之上,儿童与父亲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
父母共同参与,要求要一致,不能矫枉过正,有时并不能完全一致。思维不一样。
让孩子感知并且愿意接受
高质量的父母教育参与必须,能让儿童充分感知到,并让儿童喜欢和接受的。
当母亲的希望值高于孩子,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信)低。
源于生活
去生活中观察 别人是怎么做的 家庭教育是激发潜能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