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小文,被富有爱心的非村先生洞察而发现了,并经过她多次严格的纠错、审核,最终带着非村恩师所寄予的厚望,推向展示平台,在天下同仁面前亮了本相。
这篇小文,就是《那年风雪夜》。
这篇小文,被恩师推出没两天儿,阅读量噌噌噌就跨逾了一千五百名次大关啦!
我知道,这是非村先生特意赐予给我的恩惠;是她用绿翠柳枝儿蘸着玉晶瓶里的圣水甘露着意酒向我的额头与胸前的,有心点化我,使我弃愚增智,着意润泽我心田,让我开阔胸襟,容纳万物与百川,好写出更新更美的文字哟!
非村恩师是用心良苦了!
又对我恩重如山。
我静下心来,回眸也曾想过《那年风雪夜》成文的来龙去脉:
某 夜班门岗上,我坐在冰冷的帐篷下,近十点了,进入小区的车辆逐渐稀疏了,记录不是很繁忙了,闲着也是闲着…不弄点正事儿及有意义的事儿还欲干什么?一想,那就开始提笔干咱的小自由(瞎胡捣弄文)吧!
于是,撘了个头儿,一笔下来,一气呵成,竟拖拖拉拉弄了七八千字,属言情风味儿的…《那年风雪夜》一文就这么初成了,看看夜空和时间,都凌晨2点了,已困倦,也无时间复视,就把该文点发了出去。
第二天,非村先生来涵,建议让改,要求应改文中字母代替的汉字,改不规范的十九处错别字,改还有六七处不合习惯的方言词儿用法等等。
我第三天晨,一下夜岗,闯入宿舍,直往被窝里一躺,拿起手机,按照非村恩师的指令,就开始一字一字一处一处地改错,写文首“该文属本人首创,文责自负"字样。又写:本文诠释了万丈红尘中始终有博爱,也有大爱,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也不乏真善美,更有温情蕴满人间。…点明的就是这么个主题思想。
由于非村先生指明让我在简书原作上直接改动就可,我在没重新发文之前,就有时间反思此作,到底有没有缺限?存不存在不圆泛之处呢?
…说来也很是好笑,我立意写的是风雪夜,七八千字里,只显雪…却无风。好在让我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凸显的大毛病,激凌凌打了个寒颤,排除掉昏昏沉沉,顿时振作精神,在适当的字里行间和某些段落里着重补加上了有关风之因素的存在感。
这可谓是初稿杀青后,最大的一处修补了。
其实,我还想到了,文中人物的互相关联的问题,也是迅哥一再警示的创小说描写人物的要害之关键。我知道文中"韦小宝家的(我妈妈)在风雪夜被救出水塘后,邻居蕊儿姐和二枝姊姐都根本没有到场看望我妈妈…"这是不是让文中人物产生了两张皮儿现象?想使之碰面,互动亲情…因我在蕊儿姐怀里正拥着,我都能听到妈妈出事了,又能急跑开救母,那蕊儿姊妹不可能听闻不到的,也不可能对我妈妈的安危而无动于衷…就缺一个碰面,就少一个大团圆了…很想补齐,但又一想,文学大家贾平凹先生常有警示与创作经验之谈:写文(小说)如画画,要时刻留有空白…太着墨满溢了,反没了意境,就不好看了。我一想,咱就别再画蛇添足了,应留给读者一个又一个的想象才好:①小女孩儿姐妹在家…风雪夜猛见异端,虽有救人之心,但也得考虑到自身…要首先保全的是自身安全哟!于是,她们那夜不主动去见我妈…是说得通的。②为啥蕊儿姐妹俩出嫁时,都哭得s去活来又不愿离开故乡(本村)?这是暗笔用法。是说她们心中都驻着一个心爱的人,一个愿以身相许的人!这个人,当然就是那个幼小的我。从而,展示蕊儿姐妹与我妈妈的关系应该是很密切的…尽管没明笔表示她们彼此相聚过。
彼文后尾部分,因受篇章所拘限,作结时,是用了飘笔的。有着散文诗般的笔调与色彩,是震川先生《项脊轩记》末尾灵动笔法的在此重现,也完全能说得过去的,这么落笔,易勾人心弦,浮想联翩。嘎然而止,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如此这般斟酌着把那一小文修润完,发出,告知恩师非村先生,恩师阅毕,翘拇指,给以特赞!
《那年风雪夜》一文,一经非村先生一推展,不当紧,阅读量猛然就超千五大关!
这是值得可欣喜的好成绩呀!
我明白,如此能获得众人阅,并不是此文写得多么好,又如何出色,而完全是沾了非村先生的恩德与威望的光,也完全是恩师鼎力相助推向展示平台才赢得的特异效果!
我何德何能?怎以一小文在简书上就能闹出这些动静?
我晓得,让我再孜孜不倦写十年,由我自己推送自己的文的话,有三二十根儿或尽多百名读君已足矣!再想多,肯定是永远想不来的。做梦,也白撘!
我常想着,恩师非村先生是居住在云端之上的,而我就生存在山脚下,我总仰望她,将会看到另一片奇丽而璀璨的境界!
1月17日凌晨1:26于苏州玉出昆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