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帖子:为什么不能再最好的年纪选择安逸?

这两年我也渐渐模糊了努力的意义。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呢?在小城市,做着一个不错的工作,月薪一万,应该也可以生活得不错吧。
每天上班认真工作,下班刷剧逛街,这生活确实够安逸。可是这时候你的身边总是会出现些不同的声音,谁家买了几套房,家里可真有钱之类的话。有时候你也会无意中听到以前认识的某个人生病了,正在众筹,家里又卖房卖车的,就为了能够治病。
于是你的心开始乱了。在想自己如果真的家庭条件不错的话,家里能够多有几套房就好了。又或者会想如果有一天自己家里真的有人生病了,那该怎么办呢?
很多时候安逸的生活不是你能选择的,我们只是被推动着往前走的那个人。至于是谁推动着,或许是房地产商,如果大家都选择安逸,谁又来买房呢?又或许是某些成功人士,人不能再最好的年纪里选择安逸,成功了当然是更有说服力的。不得不说,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抓住人生中的某个机遇。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写道:
成功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这似乎是一个骗局。有些人就是喜欢不负责任的生活着,家里的老婆孩子不管,只管自己的轻松自在,这也是他喜欢的方式。可是这样的人真的是我们所说的成功吗?
是的,他活得很恣意,可是这恣意却可能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一个人往往很难真正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我想有些人看起来生活得毫不费力,大抵是自己也付出了血汗。如果家里条件不错,选择细节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已经有人替你吃苦了。
02
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有多个维度。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然后我就跟学生说,高中时期其实只考验我们人生的一个维度,就是以成绩论成败。成绩虽不能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或多或少还是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的特质的。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校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依然过得很好,成为了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工作后,我也慢慢的明白,高中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式,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的比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校成绩不好的人工,作后却可以表现得更好。
人生的评判标准在变化,尤其是进入社会后,更是一个多维度的人生阶段。你的为人处世方式,你的机遇,甚至于你的勇气都对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很多时候只要机械性的坚持,能够忍耐常人不能忍耐的寂寞与辛苦也可以成就自己。
为什么不能在最好的年纪选择安逸?我想只是人生的各个阶段努力的方式不同,又或者是人生对于努力的评判标准在变化而已。
你可以在某个阶段选择安逸,但是这安逸也会在你人生某个阶段还回来的。你可以不需要努力工作,却需要以别的方式来代替努力,或是生活的苦难,又或是低头哀求的羞耻。
03
今天听到的一番话,也很有触动。
初入职场的两个人,明明最初是处于同一个起点,可是三年之后,其中一个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另外一个也只是在摸鱼似的的工作。
五年后,那个努力的员工已经成功骨干了,另外一个只是积攒了五年的经验而已,没有任何的成长。
十年后,那个努力的人进入了更好的平台工作,另一个员工则面临着失业。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努力变得更好的人,也可能成为那个面临着失业的人,努力不过是让自己能够不那么被动而已,保持工作的能力。
又或者是想到自己的父母以后老了可以安然度过,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少经受点苦难。这就是我们人生努力的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