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就要到了。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日子。不论东南西北,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传统的项目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蒲酒等等。当然,对于诗人来说,写诗是最常见的。
但是,节日、时令这方面的诗词,是最不容易出彩的。因为主题比较单一,容易落入俗套。很多时候又都是在宴会上的应景之作,很少有上佳的作品。例如:在宋代,端午节纪念活动非常隆重,从皇宫到民间,也比较普遍。端午帖子,是当时流行的应制诗,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等许多大师都曾经写过,但都没有多少亮点。今天,我们介绍5首非常好的端午诗,其中一人,就写了两首经典作品。
1.《端午诗》 唐 僧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
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是唐朝末年著名的诗僧,与大诗人郑谷等人比较熟识。文秀首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头。端午节从谁开始的呢?千百年来,传闻是为了屈原。可笑的是,楚江浩浩荡荡,却难以为忠臣洗刷冤屈。这首诗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对被冤屈忠臣的不平,对世道黑暗的鞭挞。语句虽然平浅,但是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2.《端午帖子九首其一》 宋 曹勋
雨后风微荷芰香,
顿驱初暑作疏凉。
黑云卷尽青天大,
却倚湖光看夕阳。
曹勋官至太尉,但不论作诗还是做官,名气都不大。他最重要的事迹,是在靖康之难时,与宋徽宗一起被押解金国。途中受宋徽宗御衣书逃归,请求宋高宗招募死士去营救。但宋高宗不为所动。后多次出使金国,劝说对方放归了宋徽宗的棺椁。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应制诗,但与其他歌功颂德的作品相比,还是非常清新的。雨后,微风吹动着荷花,凉凉丝意,驱走了初夏的炎热。黑云密布,包天覆地。这时候,夕阳冲破层云,映照在湖面上,正是赏景的最好时光啊。
3.《竞渡诗》 宋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鞞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啖,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这位诗人非常有特点。他是当时宰相李德裕的门生,35岁状元及第,但是却并未参与党争,因此受到时人的称颂。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与他一道的考生黄颇,名气比卢肇大。所以,沿路的官员都看重黄颇,而轻视卢肇,不把他放在眼里。袁州剌史成应元,邀请黄颇赴宴,但却不叫卢肇。结果,卢肇最后得了状元,而黄颇仅为探花。于是,人们又稀罕起卢肇来了,纷纷宴请他。这时,正好是端午节,袁州剌史成应元硬把他拽来观看龙舟竞渡。于是乎,卢肇就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作者以龙舟竞渡夺标,来表达自己的遭遇。人们早就盼望端午节了。龙舟未动,而鼓声隐现。龙舟出动,人喊马嘶。我说自己是龙,却没人相信,看吧,最后是不是我夺得了锦标呢!“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何等的豪气!
4.《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殷尧藩,唐中后期的大诗人,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差不多同时代,与韦应物、许浑是莫逆之交,异姓兄弟。他有《忆江南》三十首,被白居易赞为“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估计白居易的《忆江南》,应该有殷晓藩的影子。白居易自己说: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只可惜这组诗已无传诵。他流传的作品仅有1卷,但杰作不是很多。而这首《端午日》,是殷尧藩最有名的代表作。年少时过端午节兴致很浓厚,但到了老年却感慨万千。不想挂艾草这些习俗,只想喝一杯蒲酒祈求平安。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已经看透了人生。虽然年年石榴花开得很艳丽,但也无法阻碍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加。时光流逝如梭,不管是贤还是愚,一辈子都只是一瞬间的事儿,能有几人被淹没,又有几人能够青史留名呢!作者通过年少与年老过节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能让无数读者产生共鸣。
5.《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作者离家已经35年了,现在回来,又是一个端午节。此时,已经鹤发垂肩。家里的孩子不认识自己,却问自己家住哪里?这首诗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意境十分相近。不过,这首诗写在端午节,自己长发披肩的落魄模样,势必与端午的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游子的心酸。“却问何方是故乡”,与“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谓异曲同工。
网友评论